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9日讯 在聊城高新区,“工坊+农旅体验”助残模式正为残疾群体点亮共富之路。当地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创新乡村旅游场景,打造家门口的“共富车间”,帮助残疾家庭实现增收。
走进兴隆村“美丽工坊”,展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手作文创产品。自闭症患者家属罗秀玲曾因照顾女儿无法外出工作,如今她在工坊每月能有3000多元收入,生活显著改善。这得益于工坊“阶梯式”就业体系,针对不同残障程度,开发花馍制作、工艺品编织等项目,由特教老师将复杂工艺拆解成标准化流程。目前,该工坊已带动12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
工坊创始人许婷有一对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双胞胎孩子,先后创办了“小海豚”特教机构、美丽工坊等多个助残项目。如今,在“美丽工坊”轻度残障者负责创意编织,重症学员参与面团塑形,家属则转型民宿管家,有效带动残疾家庭增收。
“我们结合乡村特色,设计了易上手、可持续的项目。从食材加工到手工制作,再到接待服务,每个环节都根据残疾人特点量身定制。这样一来,他们既能掌握一技之长,又能在与游客的互动中增强自信。”工坊创始人许婷说。
“葫芦缘工坊”同样成为残疾人就业的新平台。这个由聊城高新区残联联合镇政府、村党支部共建的工坊,采用“订单生产”模式,7名残疾人通过学习葫芦雕刻、彩绘,掌握了一技之长并实现辅助就业。
“以前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现在靠双手赚钱,作品还很受欢迎,特别有成就感。”葫芦工坊员工齐苓说道。
“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创新机制,是这套助残模式成功的关键。村党支部提供闲置房屋,镇政府完善无障碍设施,残联提供培训资源,并推出“工坊体验游”线路。今年以来,各工坊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副产品销售28万元,还孵化出10个残疾人创业项目,持续拓宽残疾人的就业增收渠道。
闪电新闻记者 赵赫 周晓 通讯员 卞硕 聊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