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年来,中国修订或起草了多部法律法规,将候鸟迁徙通道纳入保护框架,并赋予检察机关与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力。针对非法捕鸟工具“雾网”的使用,检察机关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推广非致命驱鸟方案,制定合法防鸟网国家标准,同时照顾到了农业生产和野生动物保护需求。这些创新举措已初见成效,有望扭转候鸟迁徙路线受威胁的趋势,提升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 者

龙迪 (Dimitri De Boer)

克莱恩斯 (ClientEarth) 欧洲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

唐瑞 (Terry Townshend)

保尔森基金会自然资源保护顾问

试想,一只仅手掌大小的候鸟,正从南半球的越冬地振翅北飞。它要穿越数千公里,途经中国、蒙古或俄罗斯的繁殖地,一路躲避骤雨狂风、天敌追捕,寻找短暂的休憩与补给之地。然而,当它终于抵达目的地时,等待它的却可能是一张致命的雾网以及漫长而痛苦的窒息死亡。

遗憾的是,这样的悲剧每年仍在无数候鸟身上重演。它们或被偷猎者捕获,沦为笼中玩物或盘中野味,或沦为“副渔获物”,在农民护田、护渔的网具中意外丧生。

中国地处全球四大鸟类迁徙通道的交汇点,每年春天,数十亿候鸟北飞,奔赴北方夏季昆虫暴发式繁殖的盛宴。它们抢抓这段黄金时期繁衍后代,其孵化速度远超留在南方的同类。待到秋日北半球寒风渐起,绝大多数候鸟又必须踏上南下之旅。每年春秋两季,这些跨越大陆的“鸟类高速公路”都会迎来迁徙洪峰。北至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南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甚至延伸至非洲,这些候鸟沿途需要穿越数十个国家的领空,构成地球最壮观的自然奇观之一。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近年来,中国正以法律之盾守护候鸟及其栖息地。从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到出台《湿地保护法》,再到上月发布的《环境法典》草案首次将候鸟迁徙通道纳入保护框架,30余部法规正被整合为统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对2022年《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承诺——这一由196国共同签署的全球协议,正是在中国担任《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主席国期间达成的。

然而,再严明的法律也无法帮候鸟报警、替它们出庭。如何让纸面法规落地生根,始终是全球环境治理的难题。

为此,中国开创性地推进了执法效率:除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外,更赋予检察机关与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该制度从建立以来,全国每年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立案数万起,形成强有力的司法震慑。

2023年在中国盐城举办的世界沿海论坛期间,一场边会后,中国检察机关保护鸟类的工作开启了新篇章。来自沿海省份的高级检察官们与鸟类保护专家展开交流,最终达成共识:为了避免更多鸟类遭遇无谓死亡,防止濒危物种走向灭绝,非法捕鸟工具“雾网”的使用必须严格管控。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各级检察机关迅速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雾网治理行动。除了约谈网具生产企业、电商平台与地方政府外,检察机关还启动了公众科普计划,推广非致命驱鸟方案。他们还与鸟类学家合作,为合法防鸟网制定了国家标准——在明令禁用偷猎者偏爱的“夺命网”的同时,又为农户划定了“鸟类可视网具”的底线,确保农作物免受鸟类侵扰。

这一行动充分展现了中国检察机关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破解复杂环境难题的独特能力。该模式获得了动物保护领域国际权威专家的肯定。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类保护协会首席执行官马丁·哈珀评价称,这项工作有望扭转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上鸟类数量持续减少的趋势——这条通道是当前全球受威胁最严重的迁徙路线。

中国民间环保力量同样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10月,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对社交媒体平台快手提起公益诉讼,指控其放任用户在该平台发布销售雾网等非法捕鸟工具的信息。更早的2023年,“自然之友”联合多方力量推动法院叫停江苏省连云港市某滨海开发项目,因项目规划将破坏一处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潮间带湿地。

这些举措已初见成效:电商平台已下架大量非法网具,搜索相关关键词时会自动弹出警示标语。公众宣教活动持续开展,让偷猎者不敢明目张胆捕鸟。水产养殖户和农户开始探索鸟类友好的替代方案保护农作物,如使用反光飘带、猛禽形状的风筝、声波驱鸟器等创新手段。


图片来源:新华社

若中国政府能够成功出台“防鸟网”国家标准,则既能保障农户合法生产需求,又能通过禁用不符合标准的防鸟网打击偷猎者。东南亚的野生鸟类正因同类网具遭受灭顶之灾,每年有数百万候鸟命丧雾网。若中国标准能在东南亚推广,或将重塑整个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的保护格局,显著提升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大自然始终在展现惊人的自愈力,当生存威胁被移除,物种就能重焕生机。

勺嘴鹬与黄胸鹀两种鸟类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距功能性灭绝仅一步之遥,而雾网正是加剧其生存危机的重大威胁。若能全面禁用这类致命网具,将为这两个物种赢得宝贵的生存机会。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目睹它们从灭绝边缘逐步恢复种群,这将多么令人振奋?

当前,中国检察机关、环保组织、政府部门与公众正携手应对使用雾网致鸟死亡的问题。这场行动必须积极推进,因为它不仅关乎亚洲迁徙鸟类的生死存亡,更将为周边国家完善鸟类和栖息地保护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Untangling threats to wild birds"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高进安

编辑:张钊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www.chinawatch.cn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