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何应钦,做过两次让蒋介石恨得牙痒痒的事。
按常理,他早该被清算,但他没有。
反而一步步爬得更稳,为什么?
——《壹》——
推蒋下野,却全身而退
1927年,南京,热得让人喘不过气,蒋介石面前堆满了请辞信和逼宫电报。
武汉国民政府已经下最后通牒,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几乎整个北方和南方的军阀都在喊打喊杀。
蒋介石召集紧急军事会议,会议室闷热,气氛凝固。
何应钦坐在角落,低头,不发一言,蒋介石眼里冒火,他清楚,何应钦手里的黄埔系部队,是能救他的最后王牌。
只要何站出来,局势立刻逆转,但何没有。
他静静看着蒋介石孤军奋战,蒋介石讲话时,声音一度哽咽,没人理他,连最信任的何应钦也背过脸去。
当天夜里,蒋介石签下辞职令,南京大势易主。
何应钦为什么沉默?因为他看穿了,黄埔系在北伐中损失惨重,地方军阀趁机抬头,蒋介石被孤立,靠死忠也守不住局势。
如果此刻强行力挺,只会跟着一起葬送。
何应钦选择沉默,既没有公开倒戈,也没有公开支持,他为自己留下了后路,事后,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下:“他若肯帮我一句,我何至于此。”
但更绝的是,何应钦离开会议厅那天,还被蒋介石客客气气送出门。
因为蒋知道,何手里握着黄埔军校的命脉,握着中央军的人事大权,真翻脸,自己死得更快,所以蒋只能咽下这口血。
第二次强硬,主张武力讨伐,被蒋记恨,时间来到1936年,西安。
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消息传到南京,炸锅了,行政院、军事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全乱了。
最高军政会议上,何应钦这次不是沉默。
而是第一个拍桌子:“即刻出兵,讨逆!”他迅速起草了轰炸西安的军事计划,飞行大队调动,炮兵集结,剿灭张、杨的作战方案密密麻麻。
——《贰》——
永不孤注一掷
何应钦是真的想救蒋介石吗?不是。
他要的,是机会,如果蒋介石死在西安,他顺势清洗张学良,独掌军政大权,如果蒋活着回来,也得对他感恩戴德。
无论如何,何应钦稳赚不赔。
一边投机,一边站队,何应钦从不把全部筹码压在蒋介石身上,也从不彻底倒向反蒋势力,他在黄埔系内部建立庞大的人脉网。
顾祝同、关麟征、杜聿明,这些核心将领,都是他提拔的人。
一旦蒋失势,中央军依然是他的后盾,同时,他跟桂系军阀保持微妙联系,李宗仁、白崇禧,不喜欢蒋介石,但不讨厌何应钦。
必要时,何能在夹缝中生存,何应钦有一个原则:“不主动出头,不贸然表忠。”
比如1927年会议,他沉默,1936年西安事变,他主张强硬,但没有私下联系张学良,每一次危险操作,他都保持适度距离。
既显示忠诚,又留有脱身余地。
蒋介石恨,却无法抓住把柄,只能维持表面合作,蒋介石和何应钦的关系,说到底,不是情感,而是利益。
蒋需要何来统筹军政,稳定中央军,整合地方武力。
何需要蒋提供最高合法性,避免被地方派系清算,这是绑在一根绳子上的两个人,彼此不信任,彼此又离不开。
——《叁》——
绑架权力,活到最后
两头下注,制造不可替代性,何应钦早就明白,单纯依靠蒋介石是死路,派系林立,风向一变,昨天的红人,明天就能满门抄斩。
他做了最冷酷的布局:一手抓黄埔军脉,一手拉拢地方军头。
中央军里,他推举顾祝同管长江防线,关麟征守河南,杜聿明打前线,这些人表面效忠蒋介石,背后却听命何应钦调度。
地方军系中,他与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都保持私人情谊。
不深交,也不绝交,局势乱,他有后路,局势稳,他是功臣,蒋介石最恨的,是奴颜婢膝的人,何应钦偏偏不拍马屁。
他永远是那副冷脸,会议上,即使蒋怒拍桌子,他也不急不缓。
蒋介石曾多次抱怨:“何应钦不懂感恩。”但恰恰因为如此,何应钦活下来了,那些对蒋百般跪舔的人,比如陈果夫、陈立夫,最后不是死得更快?
权力场上,真心只值一颗子弹。
何应钦选择的是冷静下注,而不是情感下注,每到生死关头,何应钦总懂得割肉,西安事变后,他推掉了军政委员会的副总裁职务,甘心只做军政部长。
表面是降职,实则避免了成为众矢之的。
抗战初期,蒋介石需要背锅的人,何应钦主动承担责任,签署了备受争议的《塘沽协定》和《何梅协定》。
全国骂声四起,但蒋介石心里清楚:“没有何应钦,没人替我挡枪。”
于是,何依旧坐稳军政系统的中枢,蒋介石想清洗何应钦,多次考虑换人,但最终都停手,原因很简单。
一旦动了何,中央军会分裂。
蒋可以忍一个不听话的部长,但不能忍一个失控的军队,何应钦用冷酷手段,把自己绑上了国民党统治机器的最底层架构。
——《肆》——
权力的冷血逻辑
1945年,南京,日本投降仪式,何应钦站在最前排,代表中国受降,风光无限,但台下的人都知道,蒋介石已经在安排削权。
不久,军政部并入国防部,何应钦失去兵权。
1947年,转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实际上成了挂名官员,功成即弃,这是权力场的规则,何应钦离开权力核心后,中央军一盘散沙。
李宗仁、白崇禧迅速坐大,桂系趁虚而入。
蒋介石想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没有了何应钦这个冷血协调者,军政系统彻底失控,1949年,南京陷落,国民党败退台湾。
何应钦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没有被清算,没有被软禁。
只是慢慢淡出视线,他花了二十年写回忆录,字里行间,避重就轻,对蒋介石,不痛不痒,对自己,只字未提两次"上眼药"的事。
何应钦和蒋介石,始终不是朋友。
从一开始,就是交易,蒋介石需要一个能指挥中央军、不问太多的冷面将军,何应钦需要一张可以站在顶端、可以让自己活下来的牌。
每一次关键时刻,何应钦都没让蒋介石真正信任过。
但每一次,蒋介石也都没有办法真的丢掉他,蒋介石想要绝对忠诚的人,何应钦只给了他“不得不合作”的现实。
何应钦想要安全,蒋介石只给了他“用完即弃”的冰冷。
何应钦明白:在蒋介石眼里,他永远不是亲信,只是工具,蒋介石也明白:在何应钦心里,忠诚只是交易的一部分。
这段关系,从来没有温度,只有利益,只有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