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这种行为,说难听一点就是故意投毒!”
最近两天,许昌一家电影院,因为一杯被加了“佐料”的柠檬水冲上热搜,而这一操作全都出自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之手。
她趁着其他顾客上洗手间的空余时间,故意在其饮料中加入了大量的洗手液,随后撒腿就跑,直到查看完监控,才将她的恶行公之于众。
面对小姑娘的行为,受害顾客一度拒绝和解,并坚持报警处理,不少网友更是在视频下直言,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百分百脱不了关系!
一杯水尝出了人性“佐料”
近日,一对小情侣在许昌一家电影院看电影。
上厕所期间,小姑娘就把柠檬水搁在洗手台上。
可等上完洗手间再喝时,那味道简直一言难尽。
原本酸酸甜甜的柠檬水,喝出来了满嘴肥皂沫子味儿。
起初,俩人还以为是保洁阿姨不小心弄错了。
可是越琢磨越不是滋味,于是便找到影院,要求看监控。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监控里一个也就八九岁的小丫头,趁着没人,手法那叫一个娴熟。
她抄起杯子,对着洗手液瓶子就是一顿猛按,然后面不改色地溜了。
气愤的情侣二人立刻将这件事发到了网上,他们的评论区也立马炸了。
不少网友站出来,纷纷指责这俩孩子“天生坏种”,小小年纪心思就这么毒,大了还得了?
这就是典型的“熊孩子”,爹妈没教好,该打!
甚至有人联想到更极端的事,忧心忡忡现在的小孩越来越难管。
虽然说话糙理不糙,真要喝出个三长两短,这责任谁来扛?想想都后怕。
不过说实话,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指望她深思熟虑、预谋已久地去害人,可能确实想多了。
她更大的可能,是觉得“好玩”,想看看别人喝到怪味饮料是什么糗样。
或者就是一种纯粹的、原始的破坏冲动。
就像有些孩子喜欢偷偷藏别人的东西,看人急得团团转,她就乐不可支。
这种“乐”,其实挺可怕,因为它根植于一种缺乏共情的能力。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她当下是不是“恶魔”。
而是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被拎出来、掰扯清楚、严厉制止,将来会滑向哪个深渊。
孩子的是非观、道德感,不是天生的,得靠家长、学校、社会一点点浇引导。
不过这件事情报警,也是必须的。
受害者也说了,不是非要让孩子担多大责,主要是想找到家长,让他们看看自家娃干的好事,好好管教。
这话没毛病,老话讲“养不教,父之过”,孩子在外面捅了娄子,根子多半在家里。
有些家长,孩子闯祸了,第一反应不是批评教育。
而是赶紧护犊子,或者轻飘飘地和稀泥,“哎呀,孩子还小,不懂事,别跟他一般见识。”
这种“小事化了”的态度,就像温水煮青蛙,一点点煮掉了孩子的敬畏心和是非观。
今天敢往饮料里加料,明天就可能为点小事把人推下楼,后天就可能因为“好玩”去砸公共设施。
小错积成大错,往往就是这么来的。
法律上未成年人犯事,监护人脱不了干系。
这次也就是没出大事,构不成刑事,但民事赔偿和家长的严加管教是少不了的。
可如果家长自己就稀里糊涂,平时对孩子放任自流,甚至自己做事就不着调,那孩子能学好吗?
镜子歪了,照出来的人影能正吗?
想要成才的前提要学会做人
现在很多家长,盯孩子学习比什么都紧,琴棋书画恨不得样样精通。
唯独品德教育,总觉得那是学校的事,或者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这不就是本末倒置吗?做人,是头等大事。
知识再多,技能再强,心要是歪的,那破坏力才叫大呢。
我们培养孩子,首先得是个堂堂正正的人,有底线,知善恶,然后才是才华横溢。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话,我们从小听到大,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但真正刻在骨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的,能有几个?
很多时候,我们对“小恶”的容忍度,高得吓人。
这次电影院的事,就像当头一棒,敲醒了不少人。
它提醒我们,教育孩子绝不是只喂知识,更重要的是刻下行为的规矩。
得让孩子打心底里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乱碰,别人的安全不容侵犯,公共场合要有分寸。
这些不是干巴巴的大道理,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掰开揉碎了教。
真遇上自家孩子干了类似电影院小姑娘的事,头等大事不是捂着盖着。
而是先抽自己一巴掌,反思教育哪儿出了问题,然后领着孩子认错、道歉、承担后果。
通过这事儿,教他换位思考,让他明白自己一时的“好玩”,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麻烦和伤害。
信息来源:
【1】中华网2025-05-18 《小女孩往陌生人饮料里加洗手液 家长需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2】闪电新闻2025-05-18《小女孩往陌生人饮料里加洗手液,当事人:已报警,希望家长好好教育》
【3】观察者网2025-05-18《小女孩往陌生人饮料里加洗手液,当事人:已报警,希望家长好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