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从“凭经验”放水,到“按数据”放水。在广德,随着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普及,一场关乎农业灌溉的“节水革命”正在悄然发生。曾经“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模式,如今已被科技“改写”。
春灌水先行,沃野润新苗。日前,在广德市新杭镇百家庙灌区,工作人员正在对水库下游渠道放水闸门进行调试,为接下来的春灌用水做准备。与以往不同的是,工作人员无需手动开闸,只需在电脑端实时操控,闸门抬升多少厘米、向下游放水多少用量,均可依托“云端”系统,为灌区配水提供数据支撑,实现了农田灌溉从粗放管理到节约集约转变。
“我们这灌区信息化系统,是通过传感器、物联网等实时采集墒情、水位等数据,经系统分析后智能调控闸门、泵站等设备。通过灌区的信息化改造,可以实现灌区配水实时监控和远程调控,提升灌区智慧化管理水平,助力灌区节水增效与可持续发展。”新杭镇农业农村发展与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李靖算了一笔账,仅在百家冲灌区,依托灌区信息化系统,就可实现年均节水157万方,改善灌溉面积4000亩。
这样的节水灌溉模式,已成为新杭镇世平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的日常。今年年初,随着百家冲灌区信息化改造的完成为世平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800亩农田用水装上了数字“水龙头”,灌溉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以前农田用水基本依靠经验,按天数完成灌溉任务。渠道闸门一开,大水漫灌农田。结果往往是上游农田水浪费了,下游农田水还不够。如今有了这信息化系统,我们一亩田到底该用多少水,用了多少水,心里就有数了。”新杭镇世平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鲁世平的感慨道出了灌区信息化改造带来的深刻变化。
带来变化不仅是新杭镇,如今在广德,灌区信息化改造工程已全面铺开,9座中型灌区全部装上了“智慧大脑”,实现计量监测设备全覆盖。在市水利局的水利信息化监测平台,依托视频监测系统和计量系统,各灌区骨干渠道实时水位、流量、水量一目了然,灌溉用水精准计量。同时通过系统远程控制设备的开启和关闭,大幅提升了灌溉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
信息化赋能,重构传统农业灌溉方式,“节水”已成为广德市农业发展的鲜明底色。“截至目前,该市共投入资金420万元,完成信息化计量监测设备安装45套,人工计量设施4处,建设了17处视频监控,5座水闸安装了远程控制系统。”市水利局灌区负责人李长宝介绍,下一步,该市将不断提升灌区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让“智慧水利”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孙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