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杨乐怡
主编 / 赵试
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无论是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还是合资车企,都要感谢40年前一位前辈的奔走呼号,他就是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饶斌。
每个汽车人都该去看饶斌展
五月的上海汽车博物馆,一封泛黄信笺在玻璃展柜中静静陈列。1982年饶斌亲笔写给哈恩的信笺上,"愿以毕生所学,助大众植根中华沃土"的恳切字句,将时光拉回那个筚路蓝缕的年代。这封被誉为"合资破冰船票"的信函,在四十年后的国际博物馆日,为观展者勾勒出中国汽车工业从蹒跚学步到领跑全球的壮阔图景。
站在博物馆二楼饶斌专题展区,老一辈汽车人的事迹感人肺腑。饶斌的“桥”不仅是技术引进的通道,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象征。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刚响,时任一机部副部长的饶斌便以战略家的远见提出"外引内联"构想。
这一过程中,他顶住“合资是否丧失主权”的质疑,以“既要坚持主权,又要学习技术”为原则,力排众议选择上海安亭作为德国大众全球首个轿车合资项目落脚点,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迈出改革开放后的关键一步。
合资1.0的筚路蓝缕时代:从试验田到示范田
历史展墙上,1984年合营合同签署仪式的黑白照片定格了历史性时刻。饶斌与哈恩并肩而立的身影背后,是桑塔纳(参数丨图片)国产化"三步走"战略的悄然铺开。
当第一辆CKD组装的桑塔纳驶下生产线时,饶斌力排众议定下的"国产化率必须100%达标"铁律,为整个产业链埋下了高质量发展的种子。这种近乎严苛的品质坚守,让桑塔纳在九十年代创下"开十年无大修"的口碑神话,更让"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闪耀全国。
上汽大众还成立“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引进德国工程师严格培训本土供应商,设立“国产化基金”支持技术改造。
至1993年,桑塔纳国产化率突破90%,推动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从作坊式生产迈向国际化标准。通过国产化,上汽大众用6年时间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零部件体系。后来无论是一汽-大众还是其他车厂,都认可上汽大众配套的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
漫步博物馆历史馆,不同年代的桑塔纳车型如同时光坐标,标记着上汽大众的成长年轮。从第二代到第五代车型的迭代轨迹,清晰勾勒出合资1.0阶段的发展逻辑:以全球化产品为基,以本土化创新为翼。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循环中,上汽大众不仅培育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更锻造出被誉为"黄埔军校"的研发人才梯队。
合资2.0的破局之道:德国品质+中国智慧
走过41年合资岁月,今年上海车展上,上汽大众向公众展现了全新的战略落地成果。ID. ERA概念车与奥迪E5 Sportback的流线型车身交相辉映,昭示着合资2.0时代的全新范式。
2024年,上汽集团与大众集团将上汽大众合资协议延长至2040年,标志着合资2.0时代的全面开启。这一阶段的战略核心,是打破单向技术输入,融合合资品牌深厚的造车底蕴,以“德国品质+中国智慧”,双方深度融合、各取所长、相互赋能,实现“1+1>2”的效果。
进入合资2.0的新阶段,上汽大众的"链主"担当愈发清晰。正如本届车展展台上,上汽大众与10家车载生态及新科技头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样,这家合资企业正不断扩充自己的技术朋友圈。通过与中国汽车产业中涌现出很多国际领先的汽车新技术方案提供者携手共创,让自身从“造车”进化为“造生态”,聚合产业共生力量,持续提升竞争力。
饶斌精神不只是历史,也是驱动未来的引擎
正如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所言:“饶斌精神不是历史标本,而是驱动未来的引擎。”展柜里那封改变历史的信笺,与不远处上汽大众的工厂遥相辉映。
从合资1.0的"技术输入"到合资2.0的"技术共创",拓疆者的火种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当中国汽车工业迈入"电动化+智能化"的新赛道,上汽大众正以"美美与共"的开放姿态,书写着合资合作的新范式。
版权声明:图文/视频为线外邦独家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