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没有,这些年虽然说农村的空心化明显了,很多的村子里都只是一些老人,还有少量的留守儿童和妇女。

但是农村的新房子却明显多了起来,新盖的楼房越来越多,像别墅、洋楼在农村也变得普遍了。

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外墙贴着气派的大理石,乍一看,村里一派繁荣景象。


可走近了才发现,不少新房大门紧锁,院子里荒草丛生,透着股说不出的冷清——这些花了几十万盖起的房子,成了无人问津的“空心楼”。

在农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农民有钱了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想着建房子。没有新房子的,会把老房子推到重新建。有房子的,也会想方设法来折腾一下。

然而,却有不少人,新房子才建好不久就后悔了。

我隔壁的老张一家就是其中一位“后悔人”。在外打工十几年,看着村里别家陆续盖起了楼房,心里直痒痒。

这不前几年过年回家,听着亲戚们有意无意炫耀自家新房,他咬咬牙,拿出了多年的继续,还东拼西凑借了一些,总共差不多有四十几万,在老家盖起了三层小楼。


房子盖好那天,老张风光地摆了几十桌酒席,村里人都夸他有本事。可热闹过后,现实的冷水泼了个透心凉:

一家人都在城里打工,一年到头也回不来几天。他的儿子和儿媳妇都是在城市里安家了,平时都没空回来。而孙子孙女都是城里出生的,根本在农村住不习惯,更是不愿意回来。

老张两口子,也是常年在外面打拼。因此房子建好几年了,但也就第一年住了几天,之后房子就空在那儿,风吹雨淋的。如今外墙很快就褪了色,门窗也开始变形。

每次想起还没还完的债,老张就直叹气:“早知道还不如把钱存着,这房子盖了跟打水漂似的!”关键是,在农村的房子又不升值,而且还不一定卖得出去。


这样的故事在农村并不鲜见。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空置房数量已超过1000万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近年来新建的住房。

这些房子的主人大多和张先生一样,建房并非出于实际居住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在乡亲面前挣足面子。

在他们看来,在农村拥有一栋气派的房子,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对故乡的一种情感寄托。

然而,这种盲目建房的行为背后,隐藏着诸多现实问题。首先是经济压力。在农村建一栋中等规模的房子,少则三四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往往意味着多年积蓄的消耗,甚至背负沉重的债务。

其次是资源浪费。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大量空置房不仅占用宝贵的宅基地,还造成建筑材料的浪费。

更重要的是,这些空置房往往缺乏维护,随着时间推移,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存在安全隐患。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传统的"落叶归根"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在外打拼的人总想着老了能回到故乡安度晚年;可真盖好了,又发现农村的生活和想象中大不一样。

水电网虽通了,但购物、就医、孩子上学都远不如城里方便;年轻时的玩伴各奔东西,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生活单调得很。

另一方面,攀比心理作祟,看到别人建房,自己也不甘落后。更扎心的是,农村房子没有产权,不能交易、抵押,花出去的钱很难收回来,进一步加剧了资源闲置。

这些“闲置房”背后,藏着不少人的无奈与虚荣。他们以为盖了房就能留住面子、守住根,却没算清生活这笔账。

当热情退去,剩下的只有空荡荡的房子,和满心的后悔。在冲动建房前,或许真该好好想想:这房子,究竟是为了住,还是为了别人眼中的面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