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有一位宝妈粉丝和我说;有一件事一直令她很费解,甚至有些吃醋的感觉,啥事呢?

原来,她家9岁的儿子经常会问;想奶奶了,奶奶什么时候来我们家?

每年的寒暑假,孩子都要父母把他带去乡下找奶奶,一去就住很长一段时间,还不愿意回家。

去年寒假,在接他回来的那天,孩子坐在后排,头一直探出窗外挥手跟奶奶告别,依依不舍。

一直到看不到奶奶了,才不舍的关上车窗,可那一刻孩子就绷不住,窝在后座里,隐忍哭泣的样子。



其实不少妈妈可能都会遇到了像上面那位妈妈这个情况。

孩子虽然是自己亲生的。但孩子即使长大了,仍然和奶奶格外亲近。

其实这种深厚的祖孙情,往往不是偶然形成的,大多数是以下几个原因。看看你家是不是这样?

第一;奶奶的陪伴

我家大女儿小时候,我生下她3个多月就去上班了,都是婆婆带她,在她小的时候,我婆婆经常带她去公园捡树叶做贴画,晚上还会讲她年轻时的故事给大女儿听。

如今大女儿上大学了,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奶奶。

可能那些童年的快乐时光让孩子觉得奶奶不仅是长辈,更是知心朋友。

很多孩子的童年里,奶奶是那个陪他们玩游戏、讲故事、做手工的人。

这些温暖的互动,成为孩子心中珍贵的记忆。所以,他(她)们长大后仍然和奶奶亲



第二;奶奶会"适度纵容"

为了孩子身体好,我在家是很严格控制孩子的零食。

但我发现婆婆会在女儿写完作业后,常常偷偷塞给她一块巧克力、饼干等不同的零食,并眨眨眼说:"别告诉妈妈哦!"这种小小的"秘密"。让孩子对奶奶产生特别的依赖感。

我们当父母的,对孩子往往比较严格,并立下不少规矩。

而奶奶则可能在不破坏原则的情况下,会给孩子一些"小特权",就像我婆婆那样会偷偷多给一块糖、或者允许多看一会儿动画片……。

这种"适度纵容"让孩子觉得奶奶格外亲切。

第三;奶奶是孩子情绪的避风港

我记得我女儿读小学时,有一次和好朋友吵架,放学回家后,妈妈白天上班太累了,随口说了一句:"别太敏感,好好沟通就行。"

而一旁的婆婆却搂着她,轻轻拍着她的背说:"奶奶小时候我也有会发生这样的事,难过就哭出来吧……"

这样的共情,让孩子觉得奶奶是最懂自己的人。

当孩子被父母批评、在学校受委屈时,有些奶奶常常是他们第一个想倾诉的人。

这样的奶奶不会急着讲道理,而是先倾听、安慰,让孩子情绪得到释放



第四;奶奶用行动表达爱

我老公说,他那一年考上大学,一家人都很开心,那时候网络没有现在方便,给个钱,在手机上操作一下就可以。所以,他考上大学那时候,收到不少的现金红包。

然而,令他最难忘的是,他奶奶居然偷偷在他行李箱里塞了一叠钱,还写了张纸条:"别饿着自己。"

后来他每次想起这件事都眼眶发热,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就给奶奶买了礼物。

很多奶奶不擅长说"我爱你",但她们的爱藏在细节里:

可能是早起熬的一碗粥,又或者是冬天织的一条围巾,是默默存起来的零花钱……

不少孩子长大后,会越发珍惜这些无声的付出。

后语:孩子长大后仍和奶奶亲,不是因为奶奶比父母"更好",而是因为奶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

这种情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孩子一生中最温暖的依靠。

如果你的孩子也和奶奶特别亲,不妨珍惜这份难得的亲情,因为有些爱,一旦存在,就是一辈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