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小时候都学过《曹刿论战》,里头那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可是老祖宗千年前留下来的智慧,到现在,在升学、考公这些事儿上,好多学生其实没多少试错的机会。
高考本来就得一股脑儿使足劲往前冲,可还是有同学选择二战、三战。每失败一次,信心就少一分,慢慢地,自我怀疑就一直跟着,甩都甩不掉。
现在流行的“全国巡考”,看着挺潇洒,其实问题不少。
有个女孩考公连着考了三年都没考上,知道自己考公又没考上的那一刻,这姑娘的情绪一下子就崩溃了。
她录的那个视频里,哭得脸都变形了,眼睛肿得跟桃子似的,整张脸因为哭得太狠都肿起来了。 她对着镜头,跟她妈满是愧疚地忏悔。以前许下的那些承诺,经过这一次次的失败,感觉都没影了。考公上岸的梦想,离她越来越远,她心里全是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 她妈心疼她,就说再给她一年时间,让她接着拼。可这姑娘苦笑着摇了摇头。
这三年一直在备考,时间可不短,她的心气儿早就被磨没了。那视频里满满的“无力感”,好多人看了都感同身受。
知道内情的人说了,那些长期脱离社会,还一直带着学生思维的考生,就算笔试成绩好,到了面试,因为履历不够丰富,也很难通过。
现在考公的竞争,可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多了,简直就跟走钢丝似的。有个冷门岗位就招 1 个人,结果 900 多个人交了报名费。考试那天三个教室都坐满了人,这难度跟中彩票差不多。好多人把考公当成这辈子唯一的目标,一头扎进全封闭式备考里。
在自习室,有人把书贴满了便利贴,背申论的时候嘴里还一直念叨。这种状态,短时间还行,时间长了,人都容易“魔怔”。
面试的时候,考官最不喜欢那种“考试专业户”,只会机械地背模板答案,一遇到实际工作的案例,就啥都不会了。有个考生回答“怎么处理群众投诉”,直接把培训机构教的话照搬过来,连“尊敬的领导”都冒出来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换个思路想事儿了。有人考公两年没考上,就去搞宠物美容,还开了猫咖,有人转行做剧本杀编剧,结果还意外得到了在文化馆工作的机会,还有女孩背着父母教钢琴网课,一个月能挣两三万。这些例子都说明,人生可不只有体制内这一条路可以走。
父母的观念也得变变了。别光盯着孩子有没有“上岸”,不如支持他们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就像那个崩溃大哭的女孩,说不定可以先把备考的事儿放一放,去人才市场看看,或者在招聘软件上找找工作。
现在好多非体制内的工作,五险一金都有,周末还能休息,说不定能给她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毕竟,生活这场大考试,可不只有申论和行测这两道题是必须得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