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爸车”这个词,一开始其实是个褒义词。
它代表了一种进阶身份:愿意顾家、参与育儿、承担责任的男人。这样的人理应被尊重,也值得拥有属于自己的车。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奶爸”这个词开始被简化。慢慢地,它变成了一个产品标签,甚至是一种预设脚本。
你是奶爸,所以你需要一辆七座大车,空间要够大,座椅要够软,最好副驾能当床、后排能躺平,车内必须安静,底盘不能硬,方向盘不要太重,提速也不能太猛,以免“吓着家人”。
你听起来是主角,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执行人”——负责开稳、坐正、控制好情绪,把一家人从A点送到B点。
这种定位的车型,从最开始的MPV,蔓延到现在的各类中大型SUV。尤其是在理想,问界这一类的典型奶爸SUV在市场的呼风唤雨,让奶爸车这个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这类车看上去是为家庭设计的,实际上是在家庭的名义下,慢慢把开车的人边缘化了。
市面上很多家庭SUV都是这个逻辑。产品经理不是不懂驾驶,而是他们知道,家庭购车的最后一公里往往由女性拍板。于是车就越做越顺、越做越温和、越做越像客厅。决策链路顺了,但驾驶席的存在感淡了。
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是行业在默认:一个好奶爸,不需要速度,不需要情绪,不需要自我表达。
而男人们确实适应得太快了——空间是为别人留的,驾驶感是可以牺牲的,只要家人满意,我就闭嘴。
但这真的合理吗?一辆车,从A点开到B点这段路,不该也有主驾男人的感受吗?
所以当领克09(参数丨图片)EM-P推出大五座版本,并且说“我们听劝了”的时候,我第一反应不是“哦你们终于听话了”,而是觉得:终于有企业看清了问题的本质。
在今天6座、7座几乎垄断中大型SUV市场的时候,领克09 EM-P大五座版本砍掉第三排,选择只做大五座,这不是技术上的简配,而是一次设计方向的转身。
原因很简单,与其多两个座位,不如让现有的五个座位都坐得更舒服——二排横向空间1366mm,腿部空间1130mm,坐垫540mm深。这样的数据本身没多么炸裂,但它们的组合释放出一种很久没在家庭车上感受到的东西:松弛感。
这不是加装饰的那种“伪松弛”,而是真的“腿能伸,身能放,心能定”。
这是属于所有乘客的改变,也包括主驾。
但更大的变化,其实是在操控上。09没有因为“家庭车”这三个字,把驾驶的部分做轻了,反而是把驾驶感保留得很完整。你有2.0T高功率发动机和三电机组成的四驱EM-P系统,有飞鱼双腔空气悬挂,有七种驾驶模式,有百公里4.9秒的加速能力。
你一脚下去,它就能动;你想安静,它也不吵。
这不是那种“让你燃”的车,而是那种“你会想开”的车。
你会愿意一个人夜里开着它多绕两圈,听听自己喜欢的歌,再上楼。
它没说“这车为你而造”,它只是在你照顾家人的同时,也没让你把自己放得太远。
在这一点上,它没有做市场调查出来的妥协,而是做了一次有意识的坚持。
领克一直是个“不太讨巧”的品牌。它做CMA架构,别人还在堆油改电;它造09这样的中大型SUV,别人都在往下压成本拼价格;它在讲“驾驶感”的时候,别人已经把主驾变成一个静音驾驶舱。
所以这次它做09大五座,看上去像是在“听劝”,其实更像是“看透”。
不是用户喊了什么就去迎合,而是看见那些还没喊出口的、但很真实的体验缺口。
比如:你既想顾家,又不想妥协太多;你会接孩子,但也想偶尔自驾一下;你不是要性能爆表,而是不想一踩油门都没有回应。
这些,不是抱怨,是细节。
领克09大五座没有高声回应什么情绪口号,只是在产品里悄悄做了点取舍:空间做得清楚,驾驶保留完整,情绪不过度操控,定义不过度预设。
它不是要重新定义奶爸车,而是想告诉你:
你可以是父亲,也可以是驾驶者。
这听起来像个废话,但在这个市场里,很少有车真这么做。
所以它不是为了“突破什么边界”,而是为了让你不再那么容易被安排。
它的“听劝”,不是听见了你说空间不够,而是听见了你在那个空间里,可能已经太久没表达自己了。
很多人选家庭车,是从家人出发;
但真正让你开得久、愿意开的,往往是也给你自己留了一点地方的那台。
这车不激进,不摇旗,也不打情绪牌。它只是默默让你在成为一个照顾者的同时,也还能做个有感受的人。
这不算多先锋,但在现在这个市场里,挺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