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应急广播

今明两天(5月19日至20日)

我国首场大范围高温天气将达到鼎盛

与此同时

南方大范围降水仍会持续

明天新一轮降水将无缝衔接

需防范降雨叠加

带来的次生灾害风险

广西隆林突发山洪

致3人遇难1人失联

5月16日至17日,受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部分乡镇出现大雨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

强降雨导致岩茶乡洪水暴发,造成在冷独村南怀屯山上搭建工棚暂住的4名种植桉树人员失联。截至5月18日17时,搜救已发现3人,均无生命体征,1名失联人员仍在搜救中。


图源:广西新闻频道

广东高州发生山体滑坡

已造成3人死亡1人失联

5月18日7时许,广东高州市荷花镇平头岗村因强降雨致山体滑坡

央视记者19日上午在事故救援现场了解到,共有7人被困,已搜救出6人。截至目前,有3人经抢救无效死亡,3人正在接受治疗无生命危险,仍有1人失联。


近期南方为何多强降雨?

气象专家分析,本轮降水过程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由于冷空气较弱、冷暖对峙较弱,强降水倾向发生于暖区以及山脉地形区附近,并具有向暖区发生发展的特点。


本次降水过程小时雨量大,如广西、广东均出现了80毫米以上每小时的短时强降水、突发性强。所以,位于强降水区的广西北部和东部、广东西部和中北部、福建东北部、浙江南部、江西东北部等地山洪、地质灾害和城市暴雨积涝风险较高。

此外,广东西部、广西东部中小河流有超警戒水位气象风险。建议上述各地做好次生灾害防御工作。


本次较强降雨过程将持续至19日,18日夜间起江南地区降水整体有所减弱,但广东北部和西部、广西东部和北部部分地区仍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短时雨强较大,可达30-60毫米,局地80毫米以上。未来一周,南方地区仍多降水过程,主要集中于20日、22日至24日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5月18日16时针对福建、广西两省份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赴广西一线协助指导。

中国气象局已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四级应急响应。


近期南方多地

强降雨、强对流天气频发

出行要及时关注

当地气象台发布的预警预报

尽量避免前往山区、河谷等

灾害易发区

如不幸遭遇暴雨所致的次生灾害

应该如何避险自救呢?

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

发生前可能有这些征兆

山洪灾害是指由山洪暴发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包括溪河洪水泛滥及伴随发生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资源破坏等。

农村、山区等是山洪灾害多发、易发区域。因此,了解灾害发生前兆,提前防范很重要。

河水异常

河(沟)床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

山体异常

山体出现很多白色水流,山坡变形、鼓包、裂缝,坡上物体出现倾斜等。


声响异常

山沟、深谷发出轰鸣声或有轻微震动感。


其他异常

干旱已久的土地开始积水,道路出现龟裂,树木、篱笆等突然倾斜,雨下个不停或雨刚停溪水水位却急速下降等。

发现以上征兆时,应迅速果断地撤离现场。

如遇山洪如何避险自救?

1. 山洪到来时,应就近迅速向高地转移,或立即跑上屋顶、楼房高层等暂避。

2. 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处难自保,要充分利用现有器材逃生。如用门板、大块泡沫等易漂浮材料捆扎成筏。

3. 如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与当地政府、防汛指挥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及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4. 切勿游泳逃生、攀爬带电的电线杆塔,防止触电。

泥石流、山体滑坡

来袭如何应对?

1. 在沟谷内逗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2. 泥石流、山体滑坡袭来,不要顺着河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应向与洪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上爬


3. 若陷进沙流,别呼救,泥沙会堵住嘴。抱紧大的物体别撒手,再向岸边移动。


4. 当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

此外,灾害发生后,如已撤出危险区,千万不要随意返回家中收拾物品或查看情况,避免二次遇险。

此外,本周还需关注高温天气对我国的影响。中央气象台预计,此次高温天气将是今年北方地区首场大范围高温过程

哪里会有高温?19日至22日,宁夏中北部、陕西中北部、河南、山东中南部、山西中南部、湖北北部等地都将出现高温天气。

哪里最热?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山东西部、陕西关中等地日最高气温可达37到40℃,局地超过40℃,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达到或超过历史同期最高气温极值。截至目前,河南各级气象部门已发布最高等级的高温红色预警29个。


酷热来袭,公众应注意室内降温,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如需外出请注意防晒、防暑,及时补水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避免在强降水时段

前往山区、河流等风险区

同时,避免在高温时段

进行长时间的室外活动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天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