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祝鸿宇,你真的决定了?把我们全部积蓄买下这片看不到尽头的野草和石头?”李芷若站在荒凉的山坡上,海风吹乱了她的头发,眼中满是不安。

“芷若,相信我。”祝鸿宇握紧妻子的手,目光坚定地扫过眼前看似一文不值的土地,

“十年、二十年后,这里将不再是渔村。我们的儿子南辰不会再过苦日子。”

“可万一…”

“这是赌注,也是唯一的机会。文革结束了,新的时代即将开始。这片土地,就是我们的未来。”

村长远远地朝他们摇头,嘴角挂着嘲讽的笑容,“又一个被海风吹疯的外地人…”

1

1977年的深圳宝安区,不过是广东南部一个普通的渔村。村里的房屋低矮简陋,道路泥泞不堪,村民们靠打鱼和种植一些耐旱作物为生。



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边缘,有一片荒芜的山坡地,杂草丛生,遍布岩石,常年被咸涩的海风侵蚀,几乎寸草不生。

没有人会想到,正是这片荒地,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也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崛起。

祝鸿宇原本是广州一家国营机械厂的技术员,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在城市中还算体面的生活。他为人沉默寡言,却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远见。

在“文革”的动荡中,他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善于从细微处观察社会变化的趋势。

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政治氛围开始松动,思想解放的浪潮悄然兴起。

祝鸿宇从一些政府内部流出的消息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国家可能在南方沿海地区进行经济开放试点的信号。

他开始暗自研究地图,分析各地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

“深圳,背靠大陆,面向香港,这里一定会有大动作。”祝鸿宇反复在心中确认着自己的判断。

经过近一年的考察和分析,祝鸿宇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

变卖家中所有值钱的物品,带着积攒了十余年的八万元积蓄(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二十年的工资总和),举家搬迁到深圳宝安区的一个偏远渔村。

当祝鸿宇向村委会提出要购买村边那片几百亩荒地时,在场的村干部都用看疯子的眼神看着他。

村长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外地人,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那片地连草都长不好,你买来能干什么?”



但祝鸿宇心意已决。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及一些地方关系的运作,他终于以八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片在当地人眼中一文不值的荒地。

交易完成的那一天,几乎全村人都出来看热闹,暗自猜测这个外地人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李芷若虽然不理解丈夫的决定,但她选择无条件支持。她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妇女,温柔贤惠,对丈夫充满信任。

尽管内心充满疑虑,她还是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带着年仅七岁的儿子祝南辰,跟随丈夫来到了这个陌生而荒凉的地方。

祝家在村里租了一间简陋的平房,开始了他们在深圳的生活。条件艰苦得超出想象——

没有自来水,没有电,夏天蚊虫肆虐,冬天海风刺骨。村民们依旧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家“疯狂”的外地人,很少有人愿意与他们交往。

2

祝鸿宇并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和村民的冷漠击垮。他每天清晨便起床,带着简单的工具去那片荒地劳作。

他尝试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各种适合南方气候的水果树——荔枝、龙眼、香蕉,希望能在几年后有所收获。



但海边的土壤盐碱严重,再加上他缺乏农业经验,这些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

李芷若则负责照顾家庭和儿子的教育。她曾经是广州一所小学的教师,现在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儿子身上。

小祝南辰虽然年纪小,却异常懂事,从不因为生活条件的恶化而抱怨,反而经常安慰母亲:“妈妈不要担心,爸爸是最聪明的人,他一定有他的道理。”

1978年到1982年是祝家最艰难的岁月。土地上的种植计划接连失败,积蓄逐渐耗尽,家庭经济陷入困境。

祝鸿宇不得不向村民学习捕鱼技术,每天清晨出海,傍晚返回,勉强维持家计。海上的工作危险且辛苦,他的皮肤被海水和阳光侵蚀得黝黑粗糙,双手布满了伤痕。

村民们依然不理解祝鸿宇的选择,私下里给他起了个外号——“疯子祝”。

有时候,当祝鸿宇拖着疲惫的身躯从海上归来,还能听到村民们的窃窃私语:“看吧,在城里好好的技术员不当,非要来这穷乡僻壤受罪,这不是疯了是什么?”

1980年,一个重大消息传来——国家决定设立深圳经济特区。这本应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但在这个偏远的渔村,大多数村民对此无动于衷。

他们的生活方式几十年来没有变化,也看不到这个所谓的“特区”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祝鸿宇却为之激动不已。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他一直等待的转机。

尽管特区的建设短期内不会延伸到这个偏远的渔村,但长远来看,整个深圳地区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开始更加用心地对待那片荒地,在土地边界种植了一圈特殊的树木作为标记,并默默记录下每一份可能与土地权益相关的政府文件。



李芷若看到丈夫重新燃起的热情,也开始逐渐理解他的远见。她不再因为生活的艰辛而暗自落泪,而是更加积极地支持丈夫的决定。

她开始在村里教一些孩子读书认字,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

小祝南辰在村里的小学上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聪明好学,尤其对数学和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帮助父亲在那片荒地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拔草、浇水、记录生长情况。虽然年纪小,他却渐渐理解了父亲的坚持和期望。

3

1983年,深圳特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城市的框架初步成型。虽然特区的边界距离祝家所在的渔村还有一段距离,但发展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深圳,寻找发展机会。临近区域的地价开始悄然上涨,一些有眼光的开发商已经开始向外围地区扩张。



一位自称是香港某发展公司代表的男子找到了祝鸿宇,表示有意收购他的土地。对方开出的价格是30万元,比祝鸿宇当初的购买价高出近四倍。

对于已经在经济困境中挣扎多年的祝家来说,这笔钱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劝祝鸿宇接受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祝鸿宇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这个提议。“现在卖,就等于在半路放弃。真正的机会还没有到来。”他对妻子解释道。

李芷若早已学会信任丈夫的判断,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祝鸿宇的决定再次引来村民的嘲笑。“疯子就是疯子,给他黄金他都不要。”村长摇着头说。但祝鸿宇充耳不闻,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

随着特区建设的推进,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变化的机遇。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在飞速发展,也希望能够分一杯羹。

渐渐地,有几个年轻人开始向祝鸿宇请教做生意的经验和对未来的看法。祝鸿宇总是耐心地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从不吝惜自己的见解。

1985年,祝南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深圳中学,成为村里第一个进入城区重点中学的学生。祝鸿宇夫妇为儿子感到骄傲,也看到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

为了方便儿子上学,祝鸿宇在特区边缘租了一间小房子,李芷若搬去照顾儿子的学习和生活,祝鸿宇则留在村里继续守护那片土地。

随着儿子的成长和学业的进步,祝家的生活似乎终于看到了曙光。

1989年,祝鸿宇在一次海上作业时不慎落水,虽然被及时救起,但由于海水呛入肺部,加上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肺部感染和心脏问题。

祝鸿宇不得不住院治疗,医药费如同无底洞般消耗着家里仅有的积蓄。李芷若不得不回到村里,一边照顾生病的丈夫,一边想办法筹措医药费。

祝南辰也因家庭变故而不得不分散精力,学习成绩一度下滑。

这场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让祝家再次陷入困境。

李芷若甚至动摇了,开始考虑是否应该接受开发商的报价,卖掉那片似乎永远不会带来收益的土地。

但每当她提起这个话题,病床上的祝鸿宇总是坚定地摇头:“再等等,再坚持一下。”

4

所幸的是,祝鸿宇的身体状况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好转。

经过半年的治疗和休养,他虽然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但日常生活已无大碍。

1990年,祝南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这一消息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甚至开始羡慕祝家,认为他们虽然生活简朴,但却培养出了一个前途无量的大学生。

与此同时,深圳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特区的边界不断扩大,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高速公路和地铁网络开始规划建设。



距离祝家土地不远的区域已经开始有大型开发项目落地,地价一路飙升。

祝鸿宇的那片荒地,因其位置和面积的优势,开始引来各路开发商的注意。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希望能以优惠的价格收购这片土地。

出价从最初的几十万一路攀升到几百万,但祝鸿宇始终不为所动。

随着土地价值的暴涨,一些不法之徒也开始觊觎这块“肥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