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国际论坛和韩国延世大学共同举办的“2025年‘中日韩+’智库合作论坛”在上海举行。
本次论坛主题为“强化东亚韧性:探索动荡时代的中日韩合作路径”,在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的支持下,邀请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东盟等多国专家与会,围绕中日韩及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制度合作展开了深入探讨。
会议现场。图源:主办方供图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会长、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周汉民,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国际论坛高级研究员河合正弘,前韩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前韩国驻中国大使馆公使、前韩国总统府国家安全室次长朴俊勇,东盟和平与和解研究所执行主任I Gusti Agung Wesaka Puja大使分别进行了主旨演讲并接受了媒体与公众提问。
会议现场。图源:主办方供图
周汉民主张,中日韩合作要从“经济互补”走向“制度互信”,需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合作网络,在经济上强化韧性,在政治上增加信任缓冲,在制度上形成可持续机制。
河合正弘主要以经济学家的视角强调了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系的重要性,并认为现阶段提升RCEP的自由化水平,使之向CPTPP接近至关重要。
朴俊勇指出,为打造一个能够实现共同繁荣的环境,三国必须避免只顾自身的利益和关切,而愿意考虑到其他国家的核心利益,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有所让步。
与会人员合影。图源:主办方供图
I Gusti Agung Wesaka Puja认为,“中日韩+”这样的机制,确保三边合作机制不仅仅是三边互利互惠,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国家一起共同繁荣,这对推进区域的和平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下午是平行论坛部分。与会的各国学者围绕“经济韧性:如何维护地区产供链稳定?”、“政治韧性:如何务实推进政治互信措施?”和“制度韧性:如何为地区合作提供有效的机制化保障?”这三个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最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日本国际论坛高级研究员河合正弘和前韩国总统府国家安全室次长朴俊勇分别致闭幕辞。他们总结了当天的讨论成果,强调智库研究人员应通过二轨的机制性对话在推动中日韩构建互信方面发挥桥梁作用,并为三方合作积极贡献智慧。
原标题:《“2025年‘中日韩+’智库合作论坛”在沪举办》
栏目编辑:吴宇桢
视频:晁晶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齐旭 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