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刚作为我国优秀的艺术表演家,刚开始大家对他的评价都是非常之高的。
直到后来他和梅葆玖之间的矛盾浮出水面后,大家这才知道,原来他并没有自己想象当中的那么优秀。
也正是因为他当年所做出来的事情,让梅葆玖觉得实在是太过分了,以至于后来他快不行的时候,他都仍然记得这件事情。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同样非常优秀的艺术表演家会产生相关的矛盾?当年的李玉刚又到底做了什么,竟然让对方在离世的时候都不愿意原谅他?
从草根到“角儿”
李玉刚从小就对音乐情有独钟,1996年,高中毕业后也成功考入吉林省艺术学院,但因家庭经济困难未能如愿,只能放弃学业,干过洗碗、送报纸、街头卖唱等各种辛苦工作,日子过得紧巴巴。
2000年左右,李玉刚有天夜晚他照常去酒吧驻唱,这时候老板通知他,和他合唱的女演员有事没办法来参加表演了,让他想办法自己唱完。 如果不唱就会失去一晚的薪水。于是李玉刚只好硬着头皮上台了。
因为没有女伴,他只能试着用女声来完成搭档的演唱部分,他以为自己这种唱法有可能会被台下的听众骂,没想到结束时掌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之后,李玉刚便开始了反串表演,他凭借着自己的嗓音和秀气的外表,让他在圈子里逐渐积累了一些名气。
而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2006年参加央视的《星光大道》。在节目中,他以一曲《新贵妃醉酒》将京剧元素融入流行音乐,凭借独特的嗓音和新颖的改编,迅速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关注。
然而,《新贵妃醉酒》也正是李玉刚的成名之作,歌词朗朗上口,旋律动听,再加上他独特的半男半女唱腔,让这首歌火遍了大江南北。但这首歌改编自梅兰芳的经典京剧,也为李玉刚后来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成名后,李玉刚四处演出,知名度越来越高,甚至有人拿他与京剧大师梅兰芳作比较,这原本是赞美之词,但却成了他与梅葆玖产生裂痕的导火索。
将京剧与现代流行歌曲的结合,,不仅被大众认可,就连梅葆玖对这首歌也是很欣赏,认为李玉刚以另一种方式把京剧带给了年轻人,让更多人的年轻人听到京剧,喜欢京剧,让国家瑰宝“京剧”得以发展和延续。这时候的李玉刚和梅葆玖还是和睦相处互相欣赏的时候。
在喝彩中迷失自我
但随着李玉刚的名气越来越大,他觉得自己就是京剧的代表人物了,在表演时看到粉丝手持横幅上写着:古有梅兰芳,今有李玉刚,在一声声喝彩下,他自己竟然觉得自己配得上这样的话,竟然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和梅兰芳相提并论。
可京剧界并不是没有人的啊,尤其是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还在世,对于热爱京剧的梅葆玖来说,完全无法接受李玉刚这样“玷污”京剧,事实上,这个时候的李玉刚要是承认自己虚荣了,好好向梅葆玖道歉,两人之间肯定不会有这么大的矛盾。
两人矛盾的爆发点在一档节目上,李玉刚在节目开场白的时候说自己是“梅派京剧的传人”时。
梅葆玖彻底忍不住了,直接拒绝表演离开了现场,不是因为冒犯到了自己,而是担心世人以为正宗的梅派京剧就是李玉刚这样,这是梅葆玖大师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
梅葆玖作为梅派艺术的正宗传人,一辈子兢兢业业,都不敢说能跟自个儿父亲比肩,李玉刚一个半路出家、主要还是唱流行歌的,凭什么就能跟梅兰芳大师相提并论?
梅兰芳先生那十几岁就进了科班,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哪一样不是千锤百炼?一辈子就扑在京剧这门艺术里,才修成一代宗师。
但反观李玉刚,他没正经拜过师,没系统学过戏,更多的是在流行唱法里头,掺和了那么一点儿戏曲旦角的元素,图个新鲜,博个彩头。
梅家收徒弟,那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矩和仪式的,得磕头拜师,得师父认可。
而李玉刚,压根儿没走过这个程序,也没得到梅家的正式承认,他凭什么“代表”梅派艺术?这不是明摆着往自个儿脸上贴金,借梅家的名头来抬高自个儿的身价吗?
是非容易找上门
这事儿在京剧圈子里,那可是掀起了不小的风浪。梅葆玖先生觉得,李玉刚这种做法,往小了说,是对他父亲梅兰芳先生的大不敬。往大了说,这是对整个京剧艺术,对我们国粹的一种轻慢和亵渎。
老先生甚至还联络了其他一些老艺术家,对当时一些火爆的选秀节目提出了批评意见,觉得有些节目太过于追求商业利益,把好端端的艺术搞得不伦不类,失去了本真。这背后,很难说没有对李玉刚这种现象的一种担忧和反感。
说到底,李玉刚最初的念头,可能真是想借着梅派这块金字招牌,推广他那种所谓的“新式京剧”,未必是存心使坏。
但他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京剧这门艺术,有它自身的严肃性,有它传承的规矩和体统。
京剧讲究的是师承,是口传心授,是一招一式几十年如一日的苦功熬出来的。绝不是你嗓子亮,扮相俊,能捏着嗓子唱几句像女声的调调,就能称之为“梅派艺术”的。
梅葆玖先生拼了命要护着的,不光是他父亲清清白白的名声,更是这门国粹艺术的魂儿和规矩,不能让外人随随便便就给糟践了。
人去楼空徒留憾
这一桩桩,一件件,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李玉刚在老百姓心中的口碑,也就这么着,一点一点地滑下来了。
尤其让人唏嘘的是梅葆玖先生,直到老人家去世,也没能等到李玉刚一句当面的、诚心诚意地道歉。
据说啊,李玉刚后来是在梅葆玖先生过世之后,才在社交媒体上发了篇长文,表达了歉意和追思。
但这“迟来的道歉”,在很多人看来,分量就轻飘飘的,没那么重了。
人活着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去沟通,不去解释,不去当面认个错呢?人走了,你说再多漂亮话,还有多大意思呢?这里头是不是有迫于舆论压力的成分,那就只有他自个儿心里清楚了。
结语:
平心而论,李玉刚的那些尝试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让传统戏曲这坛老酒,在年轻人那里重新泛起了一点儿醇香。
这年头,信息爆炸,酒香也怕巷子深呐。传统艺术要想活下去,要想有传承,也确实得琢磨着怎么跟上时代的步子,怎么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但他错就错在,有点儿太急于求成,太想当然了,没能真正沉下心来,去理解和尊重传统艺术的精髓,以及它背后那套传承的严肃性。他把自己摆的位置太高,反而把自己那点儿底子给露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