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特朗普刚在中东拿下几千亿美元的大订单,转身就在采访中对着中国叫嚣“过去中东国家被美国抛弃,中国在贸易领域抢走美国的机会,这样局面不会再次发生”。
甚至直言,现在中东国家和他的关系的亲密,本以为他是在对中国炫耀,可不到24小时,他的态度再次转变,在采访中说“非常想访问中国,中美关系很重要”。
然而,对于特朗普的期待,中国并没有理会,而是为其送上了一记重拳。
特朗普的如意算盘
特朗普结束中东之行后,那是相当得意,揣着据称几千亿美元的大单,5月16号接受采访时,那叫一个意气风发,毫不含糊地宣称,他成功阻止了中东那帮石油金主继续和中国合作。
他还特意强调,现在跟这些国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铁”,在他看来,这些国家能源丰富、地段关键、战略价值爆表,可拜登政府愣是没把人家当回事,怠慢了。
可这股子凯旋的喜悦劲儿还没过24小时,特朗普话锋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被记者问到愿不愿意访问中国时,他立马点头如捣蒜:“那当然愿意去啊,中美关系多重要!”
这话一出,大家心里都亮堂了,这哪是等中国邀请他,分明是自己主动送上门,想让中国赶紧发个请帖,那副急不可耐的模样,好像有什么天大的议程等着他去中国拍板似的。
谁知道,中国那边根本没接这茬儿。特朗普心心念念的访华邀请函没影儿,反倒是一份“加税通知”先砸了过来。
5月18号,中国商务部一纸公告,从第二天,也就是5月19号开始,对从美国、欧盟、台湾地区和日本进口的一种叫“共聚聚甲醛”的东西,开征反倾销税。
美国公司最惨,直接面对高达74.9%的重税,欧盟和日本的企业也别想好过,税率在24.5%到35.5%之间晃悠,台湾省因为情况特殊,税率相对客气点,3.8%。
似偶然实则早有伏笔
共聚聚甲醛是一种高性能的工程塑料,在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精密制造甚至医疗器械里头都应用广泛。
它很多时候都能替代铜、铅这类金属材料,堪称工业生产中的“关键小零件”,稍微比稀土的作用差一点。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对共聚聚甲醛的需求量大得惊人,一年差不多要消耗80万吨,可我们自己国内的产量也就50万吨左右,剩下的缺口就得靠进口来填。
这一下子对美国出口商加这么重的税,明摆着是要让他们喝一壶。毕竟,中国这么大一块市场,说丢就丢,短期内上哪儿找这么个大买家去。
并且这反倾销调查压根就不是临时起意,专门给特朗普难堪的,这事儿其实在去年5月份就已经悄悄启动了,今年1月份还发过一个初步裁决的公告。
这最终的加税决定,是早就定好的程序,一步步走下来的结果,并不是冲着特朗普某一句不痛不痒的客套话搞的突然袭击,话虽如此,这时间点选得可太妙了。
偏偏就在特朗普结束中东之行,正想借着那股劲儿在外交舞台上再秀一把外交技术的时候,这份“大礼”送到了,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想靠几句漂亮话,摆出一副愿意谈谈的姿态,就换我们热情相迎,没那么容易。
中国对这些进口共聚聚甲醛采取行动,理由充分,商务部已经明确指出,经过调查,相关国家和地区存在倾销行为,以低价向中国销售产品,严重损害了中国本土相关产业,导致产能下降,甚至出现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的情况。
因此,这是中国依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采取的合法贸易救济措施,并非随意举措,这也不是中国第一次这么干了,之前,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的共聚聚甲醛也被中国征过反倾销税,五年到期后经过复审,决定继续征收。
今时不同往日
想想以前,美国那边只要稍微放低点姿态,说几句好话,中国这边往往就积极响应,希望能缓和关系,但现在,那套老黄历显然已经不好使了。
特朗普现在这番表态,尤其是在美国中期选举越来越近、国内债务问题又像座大山一样压在头上的节骨眼上,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他无非是想在美国民众面前塑造一个“我能搞定对华关系”的强人形象,好多捞点选票罢了。
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那是师出有名,反观美国那边,有些关税加得就有点任性了,曾经拿所谓的芬太尼问题当借口,对中国商品胡乱加征关税,结果连像样的证据都拿不出来,被不少人指责是“内病外治”,自己家里的毛病怪到别人头上。
即便后来中美就关税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中国方面也明确表示,在芬太尼问题上的反制措施依然有效,敦促美方别再抹黑推卸责任,想合作就拿出点真格的来。
中方很清楚,指望通过一两次谈判就把中美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问题都解决掉,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意接触和对话,更多的是为了给紧张的局势降降温,为未来的沟通搭个桥。
结语
特朗普想来中国访问,当然不是不可以,但关键在于,你口袋里装的是实实在在的诚意和相互尊重,还是仅仅把访问当成一张可以讨价还价的牌,毕竟他想要来中国干嘛,大家都心知肚明。
文章信源:
环球时报---2025.05.18:《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欧盟、台湾地区和日本的进口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倾销税》
澎湃新闻---2025.05.17:《大外交丨3天拿下数万亿美元投资,特朗普在中东做经济“加法”和政治“减法”》
观察者网---2025.05.17:《特朗普:想访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