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一拨,甩板一打,绣口一张,从帝王将相的千秋功业到市井小民的人生百态,一段段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古今奇事被陕北说书人高小青讲得犹在眼前。

5月18日夜晚,黄土高原上热意阵阵,但挡不住观看陕北说书演出的观众的热情,也挡不住守在手机屏幕前观看直播的145万粉丝观众。

从艺近四十载,陕北说书早就深深融入高小青的生命之中——当初那个为了谋生而拜师学艺的乡村少年,如今已成长为被鲜花与掌声环绕的民间艺术家,美名则随着演出足迹传遍西北的街头巷尾。近年来,他又追求守正创新,把曾经偏居一隅的地方非遗曲艺搬到快手,通过短视频与直播等形式,为陕北说书的传播和传承插上了数字化翅膀。


5月18日晚,高小青团队在延安演出陕北说书。

这个五月,快手新知联合高小青等多位陕北说书艺术家,在延安开启了为期五天的陕北说书专场演出,不仅给当地群众带来乐趣,还通过直播,将这一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遗戏曲展现给了全国观众。据了解,快手上平均每月陕北说书的视频播放量超过1.2亿次,目前,平台上活跃着超过600位陕北说书人。

师承陕北说书名家,学习黄土高原弦歌

“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2024年,国产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引发轰动,嵌入其中的陕北说书在一夜之间火遍全球。据悉,作为黄土高原上的口传艺术,陕北说书最早的形式可追溯至宋代,后经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传唱与沉淀,达到了合辙押韵、词句精练的境界,在延安、榆林等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1972年出生的高小青,是土生土长的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瓦子川村人,打小就喜欢这门陕北独有的说唱艺术。14岁那年,因为家庭贫困和哥哥残疾,他必须学一门技艺养家糊口:“我觉得,会说书走到哪儿都有面子,当时大家都尊重说书先生。”于是,小小年纪的高小青离开父母,成为一代宗师张俊功的闭门弟子。


▲陕北说书讲究师承,如今高小青也有了自己的弟子和团队

常年行走在陕、甘、宁、蒙、晋的张俊功,是陕北说书历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在上世纪70年代扬起改革说书的大旗,创造出了曲调明快、适宜现代人听感的“迷花调”,还把表演形式从坐场改为走场、一人改为多人,并为电影《北斗》进行唱段配音、尝试录制说书磁带,让陕北说书在三秦大地造就万人空巷的奇观。

学艺就是师父表演时,弟子近距离观察模仿。为了掌握陕北说书的“九腔十八调”,高小青每天跟着张俊功游乡演出,一有空就练习三弦、二胡等乐器,然后逐步把书帽、小段、大书的唱词熟稔于心。经过师父七八年的悉心指导,他已精通《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经典剧目,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唱腔和演艺风格。



刚刚二十岁出头,天资聪颖的高小青就学成出师,延续着师父的演出模式在乡间走庙会、说平安书。他的表演将说、唱、弹等技艺巧妙融合,还根据不同情节和人物灵活运用 “九腔十八调”,把故事中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陶醉的情绪感染了听众,让大家跟着他一起或喜或悲,也使他在众多民间说书艺人中脱颖而出。

谋出路永怀赤子心,在快手传唱家乡美

夏睡热窑、冬睡凉炕的撂地卖艺生涯,是一门置身风沙烈日的苦营生,却让高小青更好地与群众贴心、与时代同行。

2006年,陕北说书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位边走边唱的传承者也开始收获诸多荣誉:甘肃省华池县“红色歌谣调演” 特等奖、兰州群星艺术节铜奖、延安市曲艺调演比赛创作奖……个顶个含金量十足。

然而,令高小青觉得最有价值的事情不是各种荣誉,而是当了11年“志丹县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团里一共26人,残疾人就有11位,很考验一个人有没有耐心和爱心。”2007年上任伊始,他立刻着手培训所有成员学习说书、唱歌、舞蹈、小品等文艺形式,首次汇报演出就吸引到800余名观众,生动诠释了人性的坚韧与艺术的魅力。


▲高小青担任了11年“志丹县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图为团队演出


▲高小青获得了众多荣誉,还被延安市残联会评为“2020年度公益助

后续的日子里,高小青带领“志丹县残疾人艺术团”,走遍延安市下辖的13个县区,呈现了一台台有温度、有力量、有情怀的演出,让特殊艺术的芬芳浸润更多心灵。人们没想到,该艺术团能够凭借演出收入维持运转,高小青则因此斩获“志丹县德艺双馨艺术家”“2011年度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2014-2015年度优秀文艺工作者”等称号。

而在卸任“志丹县残疾人艺术团”团长一职后,他开始将更多心思放在传播和传承陕北说书上,希望为黄土高原的艺术之花找到更加肥沃的土壤。2017年末,高小青受到身边同行的启发,在快手分享了一段生日宴上自报家门的小段。真挚细腻的情感表达一下子俘获了老铁的心,这支短视频的点赞量迅速突破6000,评论区更是一片好评。

“以前在线下表演一场,可能仅被几百名观众欣赏,通过快手却可以让数十万人聆听到千年之音。”在高小青看来,短视频与直播正在成为传统文化的放大镜,可以将曲艺表演推送到成千上万的人面前,让更多人领略其中韵味与魅力。自此,他开始扎根快手平台,日复一日地秀唱功、觅知音、玩互动,推动陕北说书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说尽悠悠千古往事,唱响时代发展新曲

高小青团队有十余人,成员都是跟随他多年的精锐,个个既能弹奏乐器又能说书。随着整个团队搬到快手,曾经看过他们线下演出的老戏迷,无缝转换为账号@陕北说书高小青 的初期粉丝,“我一发短视频,粉丝就涨得很快,几天涨了四五千人,然后就开始直播说书,七年多下来收获了145万老铁的喜爱。”

在曲艺并不算繁盛的当下,能获得如此多关注,让高小青无比珍惜:“以前赶班车、坐牛车四处演出,台下不过几十数百人,年轻的观众更是少有。现在发短视频、开直播,既有多年的老戏迷品评唱腔,也有二十来岁的新戏迷入坑,演得过瘾!”为了不负期待,他在每一场直播前都做足功课,细化到如何配比新老唱段、如何跟老铁们互动。



除了用新形式在新舞台收获新观众,高小青还靠陕北说书实现劳有所获——每晚7点至11点之间,他几乎都会踏上“曲艺+电商”的直播之路,通过打赏和带货让艺术创作获得经济支持。数据显示,其直播能达到数千乃至上万人在线,快手小店销量则超300万件,在文化传承与谋生之间高小青努力寻找平衡。

在发展壮大说书事业的同时,高小青多年来坚持开展志愿捐赠、爱心助学、走访慰问等公益活动,默默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和社会。疫情期间,周边市县农产品出现滞销现象,他又发起助农直播,为小米、粉条、荞面等农产品拓宽销路。

与陕北说书艺术结缘近40年,高小青的传承之旅未完待续,而快手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始终致力于为戏曲艺术搭建创新舞台。



今年3月,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指导下,快手宣布启动“老铁梨园”剧团扶持计划。该计划将通过提供流量扶持、内容指导、现金补贴、商业变现等方式,助力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焕新。“未来一年,将至少帮助500个剧团创新发展,打造戏曲演出的第二个舞台。”快手艺术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作为快手艺术重点扶持的戏曲剧种之一,陕北说书平均每月的视频播放量超过1.2亿次,平均每天有190场陕北说书在快手上直播。目前,快手平台上活跃着超过600位陕北说书人,正通过新形式传承弘扬这项非遗戏曲。

透过“短视频+直播”双轮驱动模式,越来越多“冷”内容实现“热”传播,不仅让老铁们听到曲艺本身,也看到孕育它的原始土壤,以及同样生根发芽在这片土壤的人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