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印控克什米尔刚刚经历多轮交火与报复性袭击后,印度军方18日突然宣布,与巴基斯坦达成的停火“没有终止日期”,并称将“继续暂停敌对行动”。这则看似缓和的表态,背后却藏着印巴复杂博弈的真实面孔,在烈火硝烟尚未完全熄灭的克什米尔,和平承诺是否只是另一场舆论操作与战略暂缓?



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军方在18日主动释放消息,强调目前没有安排两国军事行动总监(DGMO)会谈,并指5月12日商定的停火协议“未设终止时间”。这等于默认,未来一段时间不会重启主动军事行动。相比此前印度方面多次强调“保留反击权”,这次立场的确有了语调变化,然而,从近期印巴边境形势和交火频次来看,这份所谓“谅解”,更像是火药桶旁的一块湿毛巾,时效短暂、风险仍在。

本轮紧张局势起于4月22日克什米尔地区的致命袭击事件。印度第一时间将责任推向巴基斯坦,声称后者策动武装渗透行动,而巴方坚决否认。然而,情绪已被点燃。5月7日凌晨,印度军方对巴控制区内目标发动代号“朱砂行动”的打击,随后巴方于5月10日发起“铜墙铁壁”还击行动,以导弹反制,交火再度升级。如此往复循环,几乎将克什米尔再次推向“热战”边缘。

令人诧异的是,就在冲突烈度刚刚攀升之际,5月10日当天,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与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先后宣布,双方同意立即停火,并在12日通过DGMO渠道进行了对话,协商确定停火机制。紧随其后的15日,双方在军方通话中又将停火延长至18日,直到今日印方表态“无限期暂停敌对行动”。一连串“迅速止战”的步骤,固然表现出一定政治克制,但也折射出双方内部并无形成持续战争意图的战略共识,这是一种“可控对抗”后的战术降温。

印巴之间的“停火”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但长期缺乏执行力与信任基础。回顾2003年双方签署的实控线停火协议,二十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上百起交火事件发生。近年来,即便是2021年2月重申停火谅解后,至2023年初依旧累计出现数十起违约记录。此次最新“无限期停火”声明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内容,因为它缺乏联合声明、缺乏监督机制、缺乏惩戒程序,更缺乏对克什米尔当地暴力事件的风险缓解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印巴停火并非自下而上的军事压力释放结果,而是两国高层在外交压力下的战略性收缩。首先,巴基斯坦当前面临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重构,副总理达尔选择释放和平信号,实属以退为进、缓解对外冲突压力的务实策略。其次,印度正处在2025年全国性选举节奏初段,莫迪及其安全团队不希望克什米尔冲突在当前节点上形成“不可控外部变量”,影响国内稳定与印度教民族主义政治布局。

但这场“和平暂停”并非毫无代价。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安全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据多家印媒报道,当地安全部队仍维持高密度戒备,村镇出入仍需通行许可,部分地区宵禁持续,地方情报部门继续就“恐怖渗透”发出预警。在巴控一侧,部分民兵武装并未被纳入停火谈判框架,意味着未来一旦局势松动,小规模冲突仍可能以“擦枪走火”形式爆发。而每一次火力试探,都会进一步侵蚀所谓“无限期停火”的信任土壤。

再者,印度的对巴军事政策近年来日趋激进。从“外科手术式打击”到越境导弹袭击,再到前线无人机侦察常态化,印度军方正在建立一个“短促高烈度打击—快速政治降温”的作战模式。换言之,当前“暂停敌对行动”的声明,并非出自和平共识,而是印度对当前战略收益的冷静评估:一旦国际舆论风向转变、巴方再露破绽,这种“暂停”随时可能转化为“再度出手”。

舆论层面,印媒正努力将此次停火包装为“外交胜利”,但在巴方话语中,却更强调“尊重克什米尔地区的稳定诉求”。这种叙事差异背后,是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根本矛盾仍未缓解。边界归属、民族身份、安全自治等核心争议始终未被触及,“和平”只是被临时推迟的冲突,而非结构性解决的产物。



国际社会对此反应谨慎。中国、土耳其、阿联酋等国家呼吁保持对话,避免局势再度升级,而美国则通过国务院发言人表达了“对双方降温表示欢迎”的外交辞令,实质上并未介入调解。这种“旁观鼓励”模式意味着,一旦印巴再次爆发摩擦,外部力量难以迅速形成干预合力。

克什米尔仍旧是亚欧大陆上最危险的地缘冲突点之一,两大拥核国家之间的停火既脆弱又复杂。此次“没有终止日期”的声明,固然给局势带来一丝喘息,但真正决定战争与和平的,不是一次会谈或几句表态,而是双方是否能在根本性议题上达成妥协,而非继续把停火当作争取时间、塑造形象的权宜工具。

“无限期停火”这四个字背后,是一整条悬崖边的战术平衡线。只要克什米尔仍被视作政治工具,只要边界枪声仍可能被当作选票动员,只要印巴依旧拒绝让第三方介入调解,这场暂时休止的战局,终究只是下一轮冲突的序章。和平,从不是表态,而是制度与信任的重建。印巴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