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

自汉朝建立以来,这个称呼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

在魏晋南北朝前,中原民族基本都是汉族,直到五胡乱华后,其他种族才融合进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变成了现在的少数民族。

很多人都认为,汉族之所以为汉族,就是因为当时的朝代叫做汉朝。

可在汉朝之前有秦朝,汉朝之后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为何不叫秦族、唐族或者明族呢?

首先不称为“秦族”的原因,是因为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也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文化统一。

但是秦朝建立之后,各地诸侯国的风俗和文化还依然保留了下来,比如项羽还是自认为自己是楚人,在文化上并没有达到认同。

而且秦始皇本身就实行暴政,到了秦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因此秦朝不得人心,人们也不拥护秦朝的统治,先是陈胜吴广起义,后是刘邦项羽争锋。

秦朝仅仅存在了14年之后就灭亡了,中原民族没有文化认同,也不会自称为“秦族”了。

而为何又不叫“唐族”或者“明族”呢?



这是因为汉朝奠定了之后2000多年的中原文化基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成为了之后各个朝代的官方思想,无论是后来的唐朝还是宋朝、明朝等,都是跟汉朝一脉相承的。

而且在汉朝时期,匈奴贼寇作乱,汉朝不得不将中原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区分开来,于是汉族这个概念就在彼时加强了。

而汉朝整整持续了400余年,如此之久的时间,足以让所有中原民族都认同汉族这个概念,加上儒家文化的影响,汉族这个称呼就这样延续了下去,从此就没有再改变了。

那么既然汉族是在汉朝时期才形成的,那在汉朝之前,中原民族又叫做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就是我们耳熟能详却依然十分霸气威严的——华夏。

“华夏”二字最早见于《尚书》之中。

《尚书》是一本上古古书,早在公元前10世纪的周代就已经成书。

其中的记有“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它的意思是:无论是中原的华夏民族还是四方的蛮夷之族,都要效忠于周朝天子。

也就是说,此时中原地区已经有了所谓的“华夷之辩”,也有了比较特定的“华夏族”的文化认同。

那么为什么要用“华夏”作为中原民族的称呼呢?



首先,根据《说文解字》,“华”最早的意思就是“花”。

因为花在阳光的照耀下会发出美丽的光泽,因此“华”又引申为“光辉”、“华美”、“精华”的意思。

同样根据《说文解字》考究“夏”字,“夏”最开始的意思,其实跟夏天没有一点关系,而是指“雄壮英武的人”。

“夏”字的甲骨文,是一个张开双手看起来十分神勇的人物形象。

而“华夏”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光辉而伟大的人”。

自黄帝吞下炎帝部落并且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之后,中原民族就已经开始融合而团结了。

此时就需要一个名字来专门为中原人民命名,而从“华夏”的本意上来看,这两个字在我国古代的地位是十分之高的,用此二字来作为中原民族的名字自然也是可以匹配的。

比如夏朝就选择了“夏”作为国号。

西周时期曾经打着“反商复夏”的名头剿灭商纣王,进一步让“夏”这个字深入人心。

孔子曾经将“华夏”二字当做同义字混用,所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也就是因此,在周代的时候,“华夏”二字就开始连用,成为了中原民族的统称。

但后来“汉族”一称开始流行之后,华夏族就成为了汉族的一个别称。

但我们还是需要知道,最早的汉族就是华夏族,而其本意就是“光辉而伟大的民族”。

现在我们的历史任务,就是延续我们民族的光辉和伟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