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日前,由《环球时报》、环球网联合主办的“山海同频·国际媒体总编辑大家谈”系列活动第六期论坛举行。本期聚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海洋治理变革趋势”,来自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和尼泊尔等国的多家知名媒体高管围绕海洋治理的全球挑战、技术赋能、生态保护及多边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构建公平、可持续的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

战略引领: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化解国际信任危机

据统计,全球约40%的人口生活在沿海100公里范围内。海洋生态环境关乎地球生态平衡和资源合理利用,关乎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海洋酸化、塑料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持续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全球海洋治理已成为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孟宇红在论坛中表示,从推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到参与《公海生物多样性协定》磋商,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海洋合作项目及生态保护实践展现大国担当。2024年发布的《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划定15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为全球生态共治提供范例。

青岛日报社副总编辑曹永刚指出,发达国家在气候责任分摊上的乏力加剧信任危机,而中国坚持“平等、协商、共治、共享”原则,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改革注入动力。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提出,媒体必须承担起环境责任的使命,成为科学与政策的桥梁,通过跨国联合报道提升公众对海洋生态危机的认知。

技术赋能:数字革新与蓝色经济的双重驱动

科技正重塑海洋治理的实践路径。孟宇红以中国“深海一号”和秦皇岛32-6智能油田为例,展示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技术在资源开发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数据显示,中国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5万亿元,海洋新能源、港口物流等产业成为沿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

印度《孟买信使报》总编辑米瓦提·西塔拉·波拉姆主张通过加强数据共享和发展绿色海洋技术来提升世界各国对海洋的治理能力。她以印度“深海使命”为例,强调技术普惠对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证券日报前副总编辑董少鹏对此也提醒道,海洋资源争夺加剧规则真空,需通过制度创新避免技术垄断导致的不平等。

秩序博弈:气候危机与安全困境下的全球协作挑战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棋局中,海洋议题正成为检验多边协作成效的关键场域。尼泊尔广播电视台编辑考沙尔·吉米尔以喜马拉雅冰川消融为例,呼吁将海洋治理与气候行动深度绑定,推广珊瑚礁修复、太阳能海水淡化等低碳项目。孟宇红认为媒体在此期间也应发挥相应的作用。她提到,环球时报曾通过调查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南海渔业资源保护等报道,推动公众参与监督海洋生态维护,强化国际舆论压力。

当技术层面的合作持续推进时,国际海洋秩序重构中的制度博弈在当下日益凸显。曹永刚强调,美国长期规避国际海洋法治,以“航行自由”之名行霸权之实,成为规则破坏者。而中国始终尊重国际法,联合发展中国家继续推进理念引领和政策感召,实现全球海洋治理的国际制度创新。谢里克则以里海沿岸五国公约为例,呼吁区域协作模式向全球推广,在海洋管理问题上构建基于利益平衡与透明度的治理框架。

机制重构:多边规则与南方国家话语权提升

当前,海洋研究学界普遍认为传统海洋治理机制滞后于现实需求,重构多边规则迫在眉睫。米瓦提表示,全球海洋治理必须具有包容性,不应由少数强国主导,也不应通过军事存在来强制执行。印度支持改革和加强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等机构,保障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分配中的权益。董少鹏也认为,美国在南海、北极等区域的霸权行径威胁海洋安全,全球南方需通过金砖机制、上合组织等平台强化协作,抵制单边主义。

论坛尾声,嘉宾一致强调,海洋治理是牵动国际权力转移、经济秩序重组与科技伦理重构的“复合型文明大考”,冰川消融、深海开发与人工智能监测等议题亟需全球协作。正如嘉宾米瓦提所言,海洋不应是21世纪的战场,而应成为互联互通的桥梁。在媒体推动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构建公平、可持续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正是人类留给未来的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