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这不可能!你们懂什么?这是我珍藏了二十年的明代瓷器!"
李守义老人面色铁青,双手紧握着那件青花瓷瓶,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他颤抖的声音在鉴宝现场回荡,引来四周一片窃窃私语。
专家们面面相觑,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
首席鉴定师王教授轻轻摇头,嘴唇紧闭,似乎在思考如何开口。
"二十年啊!二十年!"李守义眼眶泛红,"我花了半辈子心血守护它,你们凭什么说它不是真品?"
现场摄像机紧紧对准老人激动的面庞,观众席上的人群陷入一片诡异的静默。
主持人尴尬地站在一旁,不知如何化解这突如其来的剑拔弩张。
01
二十年前的春天,李守义刚退休不久,五十五岁的他正琢磨着如何打发余生。
那天,他去城郊的旧货市场闲逛,无意间被一个角落里的摊位吸引。
摊主是个面色蜡黄的中年人,看起来病恹恹的。
他面前摆着几件不起眼的杂物,其中一个裹在旧布里的青花瓷瓶格外显眼。
"这是什么年代的物件?"李守义随口问道。
"明代万历年间的官窑瓷器,祖上传下来的。"摊主声音虚弱,"我家祖上曾在宫里当差,这是赏赐下来的宝贝,一直传到我这代。"
李守义将信将疑地拿起瓷瓶端详。瓶身约三十厘米高,通体青花纹饰细腻,画着翠竹梅花图案,底部有模糊的"大明万历年制"款识。
"为什么要卖?"
摊主咳嗽几声,"实不相瞒,我得了重病,需要钱治病。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光了,只剩这个祖传之物,实在不忍心卖,但..."
李守义看着摊主憔悴的面容,心生同情。
他从未接触过古董收藏,但隐约觉得这瓷瓶不同寻常。
"多少钱?"
"八千。"摊主低声说,"市场价值远不止这些,但我赶时间。"
那是李守义退休金的大半,但直觉告诉他不该错过。
付钱时,摊主神秘地附耳道:"记住,别随便给人看,它大有来头。将来找对买家,够你享福一辈子。"
回家后,李守义越看越喜欢这瓷瓶。
细腻的纹饰,典雅的造型,加上那神秘的来历,让他忍不住上网搜索明代青花瓷的资料。
网上显示,真品明代官窑瓷器动辄上百万,甚至千万。
"我这是捡到宝了?"他既兴奋又忐忑。
02
李守义决定先不声张,默默研究古瓷知识。
几个月后,他小心翼翼地拿着瓷瓶去了县博物馆,希望得到权威意见。
"这瓶子看着不错,但我们这没专业人士鉴定古董。"博物馆的老王摇摇头,"要我说,你最好找专业机构看看。"
老王的谨慎态度反而让李守义更加确信自己的瓷瓶不简单。
他开始四处打听正规鉴定机构,同时继续自学古瓷知识。
不知不觉,瓷瓶成了李守义生活的中心。
他专门买了防潮柜存放,每周小心擦拭,甚至跟它说话。
妻子起初笑他犯傻,后来见他如此认真,也不再多言。
三年后,李守义在县里小有名气,成了大家眼中的"收藏家"。
邻居有旧物件都会找他看看,虽然他只懂青花瓷,其他一窍不通。
一次偶然机会,县里来了个文物贩子赵明,听说李守义有件"明代官窑",特意登门拜访。
"李老师,久仰大名。"赵明是个精明的中年人,眼神锐利,"听说您收藏了一件明代青花瓷,能否让我开开眼界?"
李守义警惕地看着赵明,"谁告诉你的?"
"圈子里都知道啊。"赵明笑道,"您这宝贝都藏了三年多了。"
犹豫再三,李守义还是拿出了瓷瓶。
赵明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端详,不时发出赞叹声。
"好东西啊!"赵明最后评价道,"虽然不是一级品,但保存完好,值个六七十万不成问题。我愿意出六十万收购。"
李守义心跳加速。
六十万!这可是他十年退休金的总和。但他摇了摇头,"不卖。"
赵明提高价格到七十万,李守义依然拒绝。
临走时,赵明留下名片,"想卖随时联系我,价格好商量。"
这次经历让李守义确信了瓷瓶的价值,也坚定了他守护它的决心。
他开始幻想有朝一日卖个好价钱,改善家庭生活,还能给孙子买房娶媳妇。
03
光阴似箭,十年过去。
李守义头发全白了,但对瓷瓶的热爱丝毫未减。
在收藏圈里,他的"明代官窑青花瓷"已成为传说,不少人登门请教,但他谨遵摊主当年的告诫,从不轻易示人。
这一年,浙江省城举办大型古董文物展,附带民间藏品鉴定活动。
李守义决定带瓷瓶去正式鉴定,给它一个"官方身份"。
"爸,您就别折腾了。"儿子劝道,"这瓶子真值钱早就卖了,何必一直供着?"
"你懂什么!"李守义不悦,"这可是传世珍品,不能随便卖。"
"那您倒是鉴定啊,天天神神秘秘的。"儿子摇头。
李守义不再辩解。
儿子不理解他的坚持,但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多年来,他已将全部感情寄托在这瓷瓶上,它代表着他晚年生活的全部希望与寄托。
筹备参展期间,李守义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对方自称张博士,是北京某著名文物研究所的专家,听说李老先生收藏有明代官窑瓷器,特意来电咨询。
"我对明代青花瓷有特殊研究兴趣。"张博士声音温和,"如您方便,我愿登门拜访,当面请教。"
李守义心中警惕,但对方说话彬彬有礼,言谈中流露出专业知识,让他不禁动心。约定次日见面。
张博士是个四十出头的儒雅男子,谈吐不凡,名片上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守义将信将疑地展示了瓷瓶。
张博士小心翼翼地检查瓷瓶,神情越来越专注。
"李老先生,您这件确实是明代万历官窑精品,保存如此完好实属罕见。"他赞叹道,"按目前市场,至少值五百万。"
"五百万?"李守义震惊。
"没错。"张博士肯定地点头,"我个人非常中意此物,愿以五百万收购,如何?"
李守义心跳加速。
二十年的坚持没有白费!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张博士,不好意思,我打算先参加省里的鉴定活动,确认他的身份。"
张博士脸色微变,"民间鉴定不够专业,难免出错。我这是专业判断,价格也相当优厚。"
"谢谢您的好意,但我还是想走正规程序。"李守义婉拒。
张博士最终同意尊重他的决定,但临走前意味深长地说:"李老先生,藏品价值因人而异。有时候,官方评估未必比民间交易更划算。好好考虑我的提议。"
04
张博士离开后,李守义越想越不对劲。
这么珍贵的瓷器,对方为何急于私下交易?犹豫再三,他拨通了孙子的电话。
"爷爷,您说的张博士很可疑。"计算机专业的孙子李晨帮忙查了查,"网上查不到这个人,他给的名片上的研究中心也没有官方网站。"
"真的?"李守义惊讶。
"爷爷,您千万别私下交易。我建议您按原计划参加官方鉴定。"
李守义点点头,心中更加警惕。
到了省展前一周,情况更加诡异。
先是赵明突然来电,声称愿出二百万收购;接着张博士连续打来几次电话,提高价格到六百万,但坚持要在展会前成交。
李守义全部拒绝,但心中不安。
为什么这么多人突然对他的瓷瓶感兴趣?
有什么他不知道的内情吗?
展会前夜,李晨特意从城里赶回来陪爷爷。"爷爷,我查了一些资料。"他神色凝重,"这些人可能是一伙的,专门骗老年收藏家。"
"怎么骗?"
"他们会抬高价格,让您心动,然后私下交易时掉包或者给假钱。"李晨解释,"官方鉴定是最安全的选择。"
李守义沉默良久,终于下定决心:"明天,我们一起去参展。"
展会当天,李守义和孙子小心护送瓷瓶到省展中心。
现场人山人海,各种珍奇古玩琳琅满目。
官方特设了"民间藏品鉴定区",邀请了国内顶级专家坐镇。
排队三小时后,终于轮到李守义。
三位专家坐在长桌后,领头的是白发苍苍的王教授,国家级文物鉴定大师。
"这是我珍藏二十年的明代万历官窑青花瓷。"李守义小心地将瓷瓶递给工作人员,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将瓷瓶传给专家们。
王教授接过瓷瓶,仔细端详,又传给其他两位专家。
三人低声交流,神情逐渐变得复杂。
李守义紧张地注视着他们。
二十年的等待,终于要有个结果了。
他想象着专家们会给出"国宝级文物"的评价,想象着媒体争相报道他的故事,想象着拍卖会上的天价成交...
然而,专家们的表情却越来越古怪。王教授皱眉,另两位专家不停摇头。
"怎么了?"李守义忍不住问道,"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王教授抬头,目光复杂:"李先生,关于您这件藏品..."
"王教授,结果如何?是不是很珍贵?"李守义急切地追问。
王教授看了看同事,又看看李守义,深吸一口气:
"李先生,恐怕...我们需要进一步检查。能否允许我们带到后台实验室做更详细的分析?"
李守义面色一变:"为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别急,只是常规程序。"王教授安抚道,但眼神中的异样让李守义心中警铃大作。
"我要跟着一起去。"他坚持道。
"当然,这是您的权利。"王教授点头,随即对工作人员说,"关闭直播,我们去专家室。"
专家室里气氛凝重。白炽灯下,王教授和另外两位专家再次仔细检查瓷瓶,还拿出放大镜和专业设备测量各项数据。
"李先生,您这件藏品是从哪里获得的?"王教授突然问道。
"二十年前的旧货市场,一个生病的中年人卖给我的。"李守义如实回答,心中不安感越来越强,"怎么了?真的有问题?"
专家们交换了一个眼神。王教授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器材。
"李先生,我问您一个问题,请您诚实回答。"王教授直视李守义的眼睛,"这件瓷器,您花了多少钱购买?"
"八千。"李守义声音发颤,"当时是我大半退休金。"
"八千..."王教授重复道,目光中流露出一丝同情。
"我知道很便宜,卖家急需用钱嘛。"李守义急忙解释,"但它确实是真品,我研究了二十年古瓷知识..."
"李先生,"王教授打断他,"您可曾注意过瓶底的款识?能否再让我看一眼?"
李守义点点头,王教授小心翼翼地将瓷瓶倒置,拿起强光灯照向底部的"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
"您看这里,"王教授指着款识,"字迹有什么特点?"
李守义凑近看了看:"工整有力,是官窑特征。"
王教授摇摇头,拿出一张纸和一张照片:"这是真正的明代万历官窑款识,您比较一下。"
李守义接过照片,仔细对比。
照片上的款识笔画细劲有力,而他瓷瓶上的字迹虽然相似,却略显生硬,缺乏韵律。
"这..."李守义感到喉咙发紧。
王教授放下照片,神情凝重:"李先生,我必须告诉您一个事实。
根据釉色、胎质、纹饰工艺和款识特点综合判断..."
李守义的心跳几乎停止。
"您的这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