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电影美术理论研究
看预告片感受氛围:
如何避免 陷入设计平庸景观的窠臼?
——解码《魔法坏女巫》农业基建×建筑实体×数字扩展的设计体系
作者:纳森·克罗利(Nathan Crowley)[1]
译者:之了陈[2]
当我深入思考如何将《魔法坏女巫》(Wicked)搬上银幕时,一个认识逐渐清晰:这次美术设计绝非简单的重启,而是对《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世界观的多维度重构。这个项目的挑战性不亚于——甚至可能超越——我职业生涯中经历过的任何创作。因为我们要呈现的并非单部影片,而是通过两部电影的鸿篇巨制,展现埃尔法巴(Elphaba)与盖琳达(Galinda)从心存芥蒂的对手到灵魂共鸣的知己这一史诗历程,记录她们彼此烙印的蜕变轨迹。
《绿野仙踪》(1938),电影静帧▲
创作起点何在?奥兹国(Oz)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幻疆域亟待探索:充满童真欢愉的芒奇金乡(Munchkinland)需要以明快色调与精巧细节唤醒观众的想象;笼罩在迷雾中的希兹学院(Shiz)必须通过虚实交错的建筑语言平衡神秘感与历史厚重感;基阿莫城堡(KiamoKo)作为昔日望族的凋零府邸,其苍凉地貌与建筑肌理中需暗涌着旧日荣光的余韵。
而真正的终极考验,当属设计宏伟的翡翠城(Emerald City)——如何超越1938年电影中那块标志性却略显单薄的绿色绘景幕布?这座焕新的翡翠城不应止步于视觉奇观,更需通过精妙细节传递奥兹国度的精神内核,让每一寸翡翠辉光都成为叙事脉络的延伸。
《绿野仙踪》(1938)中的翡翠城由单薄的绿色绘景幕布制作,电影静帧▲
01 芒奇金乡
经过多轮深入探讨,我们最终达成共识:将九百万株郁金香种植于英格兰东部的诺福克郡(Norfolk)。这片广袤平原以其无垠的地平线与开阔天穹,完美契合了我对芒奇金乡的构想——我原计划说服制片方将芒奇金村直接建于花田之中,让精心培育的郁金香田与即将上演多场歌舞戏码的市集村落形成自然过渡。然而现实需求迫使我们将主要场景移至邻近摄影棚的外景场地搭建。
英格兰东部诺福克郡以其平坦地貌与砂质土壤,成为大规模球茎植物种植的理想选址,勘景图▲
由此催生的核心命题是:如何实现花田与村落的无缝衔接?我们开创性地采用“下沉式村落”(Sinking The Village Into The Ground)设计,让建筑仿佛从土地中自然生长而出,结合视觉特效将外景场地与真实花田进行数字融合。更通过在外景场地内建造郁金香堤岸,营造村落悬浮于花海平面的魔幻视效。
芒奇金乡“下沉式村落”气氛图▲
外景场地与人工堤岸置景图▲
为芒奇金场景种植九百万株郁金香时,我的创作策略始终坚持实拍效果优先原则(Practical In-Camera Effects Priority)。通过将计算机生成图像与实体布景、实景场地及自然地貌无缝整合,实体元素上的真实光照与材质纹理可为数字特效提供物理基准,最终构建出可信且具沉浸感的视觉体验。在诺福克郡花卉种植专家马克·埃夫斯(Mark Eves)的鼎力支持下,协同外景经理亚当·理查兹(Adam Richards)的跨部门协作体系,我们成功实现了九百万株郁金香按色谱梯度的线性种植方案。这项工程使得芒奇金地貌的广角镜头得以通过实拍完成。完整构建的外景场地及其花卉堤岸形成了有机地形过渡带。该设计允许视觉特效团队通过绿幕替换技术(Greenscreen Replacement),将实体布景精准嵌入郁金香景观的数字扩展层。这种创新方案通过精密规划与跨领域协作,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实现了无尽郁金香田场景的震撼视觉效果,印证了实拍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工业化优势。
芒奇金乡,电影静帧▲
芒奇金乡是一幅由阳光与郁金香编织的活力画卷!起伏的丘陵迸发着色彩狂想曲,这里的农民培育这些欢悦之花不仅因其美学价值,更因其能产出独特天然染料的非凡特性。想象墨紫色、炽橙色与晴空黄与传统红黄双色交相辉映。这些非凡的种植者实为艺术家-炼金师,他们从花蕊中萃取彩虹色谱。热情商队跨越地域而来,其车队满载着夏日晴空色丝绸与深郁金香酒红天鹅绒。
芒奇金乡多色郁金香,气氛图▲
芒奇金乡,工程图▲
中心村落犹如活体万花筒,彩绘外墙与精雕郁金香门饰交相辉映,市集广场堆积如山的染布卷、纺纱束乃至郁金香风味食品构成独特景观。这是色彩的庆典之地,每个色相都在诉说着芒奇金人民艺术智慧与其魔法郁金香共同缔造的奇幻故事。
芒奇金乡,草图▲
芒奇金乡,置景图▲
芒奇金乡,电影静帧▲
02 基阿莫城堡
02-1基阿莫城堡外部
基阿莫城堡不仅是建筑实体,更是消逝时代的抗争图腾,见证着曾涌动于奥兹大陆的失落魔法。其古老建筑运用失传的悬浮原理,在对抗重力的同时保持秩序与功能性的平衡。
基阿莫城堡,气氛图▲
故事中的反重力建筑体系(Antigravity Architecture)指的是,城堡的奥秘不在于完全否定重力,而是通过精密调控实现动态平衡。设想一系列倒置拱门以微妙不对称姿态刺向苍穹,这种经过计算的倾角与大地残留魔力共振,产生持续而柔和的升力。倾斜结构同时构成视觉导向系统,即便远观亦能感知建筑方位。
基阿莫城堡,气氛图▲
通过这种设计语言,基阿莫城堡超越了常规浮空城堡的窠臼,蜕变为具有叙事功能的角色化存在,既是失落文明的无声见证者,也是埃尔法巴与费耶罗新生的希望灯塔。
02-2基阿莫城堡内部
《魔法坏女巫》中西方邪恶女巫的多面性,要求基阿莫城堡内部设计具备叙事层次与视觉冲击力。空间初始呈现威严而圣洁的形态,映照多萝西对女巫的初印象;随着剧情推进,通过石材与砖砌结构的渐变肌理及隐秘通道系统,逐步揭示城堡本质——实为所有生物和谐共存的失落时代遗迹(Co-existence Relic)。
基阿莫城堡,工程图▲
基阿莫城堡,气氛图▲
基阿莫城堡,模型图▲
基阿莫城堡,置景图▲
03希兹学院
希兹学院坐落在奇幻奥兹国吉里金城(City of Gillikin)的中心地带,是学术荣耀的灯塔。该校以高阶魔法与尖端科学的严苛课程闻名,拥有悠久历史与坚如磐石的一流声誉。这座深受爱戴的学府,已深深融入奥兹社会的肌理之中。
希兹学院,气氛图▲
故事随着两位年轻女巫学徒——艾法芭与葛琳达的到来展开,她们在这神圣殿堂中缔结了看似不可能却历久弥坚的友谊。建筑师们构想希兹学院时,希望其能传递古旧感——既令人熟悉又超脱常规期待。他们的愿景最终化为一片错综复杂的建筑织锦,精心融合了来自不同文化和艺术运动的多元影响。这种有意的糅合旨在捕捉一个消逝时代的精髓——在那个时代,文化边界已然消融,整片土地跃动着统一而强大的魔法能量,这一切都早于巫师到来之前。唤起怀旧感对于确立建筑风格的真实性至关重要。
希兹学院,置景图▲
03-1希兹学院入口
最初的考量聚焦于通往希兹学院的交通方式。鉴于奥兹国的奇幻特质,汽车或马车等传统工具显得格格不入。河流成为潜在解决方案,提供了独特的奥兹式交通途径。然而,在希兹学院内部构建大型水系面临挑战,因此精准定位河道以实现场景无缝过渡成为规划关键。
希兹学院入口,气氛图▲
为实现叙事中希兹学院的宏伟呈现,大规模外景场地建设势在必行。团队优先搭建抵达码头、蓄水池及入口庭院,这些外部场景与摄影棚内精制的室内布景无缝衔接,确保了视觉体验的连贯性。希兹学院远非普通教育机构。它凝聚着奥兹国历史的丰饶织锦,既是创新与魔法的摇篮,亦是这片土地不朽精神的永恒丰碑。
希兹学院入口,勘景图▲
希兹学院的建造面临多维挑战,需构建复合型外景场地以整合多元场景要素。核心难点在于功能性船坞码头的水路入口无缝衔接,以及错综复杂的内部空间地理关系——这要求对摄影棚布景的过渡逻辑进行精密规划。此外,主庭院与登陆码头之间的动线直连性亦是关键考量。
设计复杂性催生了高度精细化的施工流程。每一处表面处理都如同破解立体拼图,而庞大体量带来的时间压力、预算限制、天气变量与紧凑工期更形成持续考验。任何细微失误皆可能导致重大延误。
希兹学院入口,气氛图▲
希兹学院入口,置景图▲
值得庆幸的是,卓越的美术与施工团队以非凡技艺与奉献精神攻克了所有难关此项目将永远铭刻为专业能力与协作精神的典范。在我职业生涯中,恐难再遇如此极致复杂的场景构建工程。
希兹学院入口,电影静帧▲
03-2 希兹学院内院
在入口蓄水池旁规划内庭院的决策带来了重大建筑挑战。该区域的加建工程不仅增加了超出限高规范的风险,更面临55英尺(约16.76米)高空作业引发的复杂施工难题,同时使项目暴露于气候变化的威胁之中。然而我们深知这一空间过渡的价值——透过蓄水池远眺标志性巨型拱门的壮丽景观,终使所有努力具备非凡意义。
希兹学院内院,模型图▲
希兹学院内院,工程图▲
希兹学院内院,气氛图▲
希兹学院内院,置景图▲
项目初期即确立融入美国建筑元素的核心理念,向美国童话《绿野仙踪》致以崇高敬意。我们通过汲取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白色之城(White City of Chicago)”的纪念性拱门设计灵感,巧妙结合英格兰南部取景地特有的白色岩层,实现了建筑语言与地理文脉的双重呼应。这种设计元素的有机融合,成功构建起跨越地域与文化参照系的叙事桥梁。
希兹学院内院,置景图▲
希兹学院建筑群(含水道入口与内庭)的施工对工程团队构成重大物流挑战。叠加前期制作阶段不可预见的气候异常与地基准备固有延迟,项目复杂度倍增。得益于场地团队的经验优势,我们高效完成了三个联建外景地——芒奇金兰村、希兹学院及翡翠城(Emerald City)——的地基工程。更值得一提的是,“翡翠城特快(Emerald City Express)”列车及车站的建造,通过策略性种植小麦田再现《绿野仙踪》中美国童话般的辽阔平原意象。工程、外景、绿化、布景多部门协同,使该项目成为我职业生涯中参与过的最大规模影视布景。
希兹学院内院,置景图▲
水箱施工时序优化为提升效率,采用优先建造策略:先搭建水箱再构筑外围平台,确保结构稳定性后进行为期数周的特效注水作业。迫于工期压力,全程实施流水线作业模式。建筑原定高度带来的潜在障碍,促使施工过程中不断进行策略性妥协。我的方法强调:构建足够实体布景元素,使视觉特效团队能准确理解建筑主题语言及光线与不同材质的交互逻辑。
希兹学院内院,置景图▲
04 希兹图书馆
该图书馆作为关键场景,承担着引入费耶罗(Fyero)角色与启动大型歌舞片段《舞动人生(Dancing Through Life)》的双重叙事功能。受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在《皇家婚礼(Royal Wedding)》中动态布景美学的启发,我们设计了一套突破性方案:通过巨型旋转环形书架展现奥兹国的奇幻本质。
重力悖论可视化我们假设:三组独立旋转的书架轮盘构成的舞蹈编排,将强化影片"对抗重力"的核心主题。具体实施包含:
l场景连续性保障:从外景地水道入口进入图书馆的动线设计,要求摄影棚内精确复刻建筑外立面
l环形结构体系:九道拱门围合中央空间,三侧配置可旋转的巨型书柜群
l功能性分区:仅保留一个扇形区域安装专为舞者设计的可操作旋转装
希兹图书馆,工程图▲
希兹图书馆,气氛图▲
希兹图书馆,置景图▲
特效团队精密设计每个旋转部件的无缝运转,在各轮盘间嵌入固定建筑结构,为表演者提供稳固立足点。梯子装置进一步采用独立于轮盘的旋转设计,增强动态移动可能性,并能在特定时刻形成象征性“OZ”图案。通过设计团队、特效专家与舞者的深度协作,配合数周高强度测试与彩排,最终将这一创新概念转化为惊艳的舞蹈场景。
希兹图书馆,工程图▲
希兹图书馆,气氛图▲
希兹图书馆,置景图▲
05希兹学院宿舍与走廊
宿舍场景设计需兼顾多重维度。我们需在有限空间内完成两段舞蹈编排及多场景拍摄,核心挑战在于既要保持宿舍的真实感,又要为多样化拍摄元素提供灵活调度空间。
为此,我们尝试融合圆形、椭圆形及交叉圆弧空间结构。这种设计不仅通过不同场景营造视觉趣味性,更将空间延展至天花板维度,持续激活观众对独特环境的沉浸感。场景构建深度整合服装、道具与特效团队需求,在布景单元中无缝嵌入多组机械装置,专门适配音乐剧段落的情境化运作需求。
希兹学院宿舍与走廊,工程图▲
希兹学院宿舍与走廊,置景图▲
06 奥兹国森林
打造迷人奥兹国森林,创造标志性奥兹国的银幕奇观至关重要。尽管前期制作团队曾实地考察真实森林,但奇幻美学需求——尤其是《我不是那个女孩(I am not that girl)》歌曲段落所需的魔幻氛围——促使我们另辟蹊径。解决方案?在摄影棚内打造定制化森林环境。此举具有多重优势:首先实现完全创作自主权,可设计突破传统的环形"奥兹式"树木,其造型同时预示第二部中艾法芭隐藏巢穴将坐落于巨型"母树"树冠高处的剧情设定。
奥兹国森林,模型图▲
奥兹国森林,工程图▲
奥兹国森林,置景图▲
摄影棚拍摄为冬季制作提供切实优势:室内森林布景使团队能在春季转场外景地前,同步推进多个场景的搭建工作。园林部门(greens department)精心挑选色彩鲜活的植被组合,确保其在摄影棚可控光照环境下保持蓬勃生长。建造团队则着手打造标志性的环形巨树——这些定义奥兹地貌的核心元素,其精密建造过程与植被筛选形成完美互补。
奥兹国森林,置景图▲
07 莫里布尔夫人教室
莫里布尔夫人教室的打造提供了独特叙事机遇:我们通过场景陈设中的气象研究装置,具象化呈现其魔法原理。内置橱柜不仅在她那复杂交错的环形拱门下增添建筑细节,更成为魔法理论的实体化展柜。
莫里布尔夫人教室,气氛图▲
莫里布尔夫人教室,置景图▲
核心设计元素是一盏颠覆传统的枝形吊灯。不同于悬垂式灯具,该装置需与穹顶天花板物理性融合——当穹顶肋架渐次交汇并转为透明材质时,将幻化出这处奇幻光源。目睹施工团队耗时费力地拼合精密的天顶楔形构件,堪称工程壮举。
我们原计划将场景搭建于外景场地庭院高空,但因极端高度限制,最终改在摄影棚实施。不过在外景地,团队成功建造了50英尺高的露台,用于拍摄西兹大学水门的跨场景镜头。意料之中的是,极少有工作人员愿意在此高度作业——完全情有可原!
08 迪拉蒙德博士的居所
在希兹学院的隐秘郊外,坐落着一处名为动物居所区的建筑群。每个围栏都经过精心设计,以满足毛茸茸、羽翼华美或鳞甲附着的居住者的特殊需求与功能性。迪拉蒙德博士的居所尤为耐人寻味。其内部拥有完全构建于舞台之上的舒适实用生活空间,而外部的拱廊却形成鲜明反差。这些饱经风霜的建筑坐落于温莎公园的古森林中,为迪拉蒙德博士的独特住所平添一抹质朴魅力。
迪拉蒙德博士的居所,置景图▲
迪拉蒙德博士的居所,气氛图▲
迪拉蒙德博士的居所,工程图▲
09 翡翠城特快
我们的叙事需要让角色快速从希兹学院抵达翡翠城——「一日之程(One Short Day)」必须始于他们的启程。水路运输过于迟缓,且无法体现我们为奥兹大巫师构想的现代精神。他定然会从自己的世界带来先进技术,但单纯复刻热气球亦不可取。
翡翠城特快,气氛图▲
列车似乎是理想选择,但绝非工业革命时期常见的蒸汽动力。这类设计难以融入奥兹国的奇幻绚丽本质。路易十五时期建造的精巧自动机械装置始终令我着迷,著名魔术师兼钟表匠让-尤金·罗贝尔-乌丹(Jean-Eugene Robert-Houdin)的机械橘子树更深化了这种痴迷。
翡翠城特快,气氛图▲
若翡翠城特快以发条装置驱动呢?这个由复杂机械构建、天衣无缝的协同机制组成的奇迹,将完美承载我们对科技奇幻化的想象。最终挑战在于:如何让这辆交通工具既体现浪漫情怀,又传递希望之光?列车与广袤平原上荒凉车站的并置——这一经典美国意象完美契合我们的设计主题。但现实困境在于:拍摄地定于英格兰。解决方案似乎是在麦田中搭建车站并制造一列可运行列车。这辆列车必须足够震撼——既能以庞然之姿压倒车站,又能以帝王般气势驶入站台,成为真正的西部图腾。
翡翠城特快,置景图▲
然而实地拍摄对剧组和后勤而言并不现实。我们随即调整策略,在现有布景旁的场地搭建全部设施,通过环绕种植麦田营造无尽平原的视觉幻象。在建筑部门与特效团队协作下,这列长106英尺、重58吨、高度逾16英尺的列车内置动力单元,沿着人工麦田铺设的轨道运行,车站与站台则构建于麦田中央坐标点。
翡翠城特快,置景图▲
翡翠城特快,电影静帧▲
10 翡翠城
翡翠城,气氛图▲
为电影设计城市充满风险——太多作品陷入平庸景观的窠臼。但这绝非普通城市,此处是奥兹国,一片充满奇幻异想的疆域。翡翠城必须成为这种异想的具象化,是由强大巫师召唤的梦境。它需如独粒祖母绿般从地平线升起,其轮廓深烙每位奥兹国民的记忆,成为他们带着渴慕低语的传说。这确实是精妙难题!
翡翠城,气氛图▲
我们早知城市外观将借CGI塑造。这意味着必须提前启动设计流程。精细的概念图至关重要,需捕捉这座奇幻都会的每道曲线、每处雕饰、每片翡翠切面。这些图纸将成为我们的蓝图,是视效团队施展数字魔法的基石。但翡翠城并非纯数字造物,其重要部分将作为实体布景建于我们的外景场地。实体与数字领域的无缝融合至关重要。设计必须确保CGI建筑与高达45英尺的实体结构完美互补,构建出让观众身临奥兹国核心的完整体验。
翡翠城,气氛图▲
然而,连续搭建多个外景地使我的部门不堪重负。希兹学院的建造已使我们陷入窘境,而作为最后且最棘手的布景,翡翠城的建造压力迫在眉睫。它必须成为叙事线的皇冠明珠,但如何在简化建造的同时不牺牲细节?此前布景已严重超支,我们必须优化流程。
翡翠城,置景图▲
翡翠城,工程图▲
灵感源自对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追忆。其美式风格(Americana style)——彰显美国现代主义(American modernism)曙光与恢弘气度——堪称完美契合。若我们制作精密且可批量生产的装饰面板覆盖所有平面,再辅以战略布局的巨型拱门,这些深邃拱廊便能营造城市无限延伸的视错觉。每个镜头构图都将受控于此。
10-1奥兹市集
奥兹市集,气氛图▲
奥兹市集,置景图▲
翡翠城外景地原初构想,原计划是让艾法芭与格琳达乘坐列车从希兹乡村车站直达翡翠城外景地核心区。为实现此构想,我计划将轨道从车站布景无缝延伸至翡翠城外景地入口。然而受制于日照方位要求,两处布景的布局使此构想破灭。实体驱动列车行驶的设想宣告流产。
面对此挫折,我们启用新方案:调用本郡最大吨位起重机之一。通过起重机将列车整体吊装,精准定位在入口隧道拱顶高度。外景地U形区首段设计为动态场景,呈现繁华奥兹市集景象。
奥兹市集,置景图▲
街头小贩叫卖由道具师打造的奇幻商品,穿插于异想风格的美妆时尚店铺之间。场景高潮止于通向威扎玛尼亚(Wizamania)的华丽拱门,此处翡翠城第二区段接管叙事,引导角色走向巫师宫殿(Wizard's Palace)的巍峨大门。
奥兹市集,置景图▲
翡翠城外景地在威扎玛尼亚舞台(Wizamania stage),这场壮丽奇观演绎着巫师的奇幻历史。场景序列巧妙地从戏剧表演过渡至舞段,一切围绕宏伟主喷展开。核心装置不仅是背景——它化作绽放奇观,如巨型花朵般旋转展开,舞者周身水幕特效倾泻如交响乐章。自这番炫目演绎,场景无缝衔接至巫师宫殿的巍峨入口阶梯与宏伟宫门。整个威扎玛尼亚场景(Wizamania sequence)成为跨部门精妙协作的实证。精密打造的移动布景元件与创新旋转喷泉设计,经镜头构图的严格编排,终使奇幻场景跃然眼前。
奥兹市集,气氛图▲
奥兹市集,置景图▲
奥兹市集,电影静帧▲
10-2巫师宫殿
告别威扎玛尼亚,艾法芭与格琳达步入威严肃穆的巫师宫殿(Wizard's Palace)。此处大殿需营造无尽征途的压迫感,最终导向巫师王座厅。我们构想打造既具延展纵深又具压迫高度的空间,呼应所属巨型翡翠塔楼的恢弘尺度。
巫师宫殿,气氛图▲
实现此目标需双轨策略:首先设计包含垂直建筑构件的巨型窗体。结合CGI技术,强化纵向高度感知;增设巨型立柱构建强制透视。立柱经比例拉伸以匹配大厅长度,随角色行进逐步收窄视觉空间。然而全绿设计导致视觉疲劳,需通过对比色调增强景深与视觉分层。
巫师宫殿,工程图▲
巫师宫殿,置景图▲
这需要与置景部门协作测试半透材质、青铜高光与海军的运用。此色板在保留翡翠基调同时注入亟需的立体维度。庞大布景规模导致预算超支,解决方案是构件复用——所有墙体窗体将改造用于外景地以优化资源。
巫师宫殿,气氛图▲
巫师宫殿,工程图▲
巫师宫殿,置景图▲
巫师宫殿,工程图▲
巫师宫殿,电影静帧▲
10-3巫师王座厅
巫师王座厅不仅是觐见大巫师奥兹的场所,更是震慑人心的心理场域。初期构想中,占据空间主导的巨型傀儡机械头颅既是技术奇观,亦需与角色真实互动。
巫师王座厅,气氛图▲
巫师王座厅,工程图▲
巫师王座厅,置景图▲
王座厅设计需融合奥兹魔法与现代主义未来,构建巫师世界的异想现实主义。借鉴大教堂天窗的纵向延伸,通过多层环状建筑结构的渐变抬升,营造垂直距离与透视的眩晕错觉。
巫师王座厅,置景图▲
执行指导与特效团队攻克全表情机械头颅的设计难题。深化复杂度:机械头颅需冲破多层帘幕,活体线雕赋予巨像动态生命。"幕后操控者"(man behind the curtain)效应至关重要——巫师本质实为嘉年华幻术师。
巫师王座厅机械头颅,气氛图▲
巫师王座厅机械头颅,制作图▲
巫师王座厅机械头颅,气氛图▲
10-4地图厅
巫师王座厅内设恢弘地图厅(Map Room)。精密绘制的奥兹全境地图覆盖四壁,详尽记载魔法国度的每个角落。地图中央矗立翡翠城。巫师作为表演大师,提议通过地图本体演出揭示奥兹未来规划。平面地图实时转化为墙体雕刻的立体微缩奥兹,动态解析全域规划!设想巫师不仅指示魔法地图,更步入其中。奇幻舞段于微缩景观中展开,传奇黄砖路蜿蜒穿过幻想地貌。歌曲"A Sentimental Man"奏响时,地图穹顶开启,完成从炽热晚霞到奥兹月夜的震撼过渡。剪影舞姿在魔法月光下延续,全程实拍完成。
地图厅,气氛图▲
通过构建奥兹大陆强制透视模型,营造天地无垠的视觉幻象。模型技师依据空间定位差异,采用梯度缩放策略塑造奥兹地貌。空间结构为蛋形半穹顶,硬质顶面绘制写实晚霞布景。
地图厅,置景图▲
地图厅,工程图▲
舞蹈桥段中,液压提升的天空装显露出纱幕绘制的月夜场景,巫师在其后呈现终极剪影造型。所有视效均通过机械实拍完成。
地图厅,置景图▲
地图厅,电影静帧▲
[1]作者简介:纳森·克罗利,英国著名美术指导,代表作包括《星际穿越》《敦刻尔克》《致命魔术》《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崛起》等。
[2]译者简介:之了陈,武 汉大学博士、湖北美院教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高等教育工委会委员和数字艺术专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