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要在土耳其进行谈判,最新消息是总统普京确定不会出席,随后美方也确认,总统特朗普取消行程。两个重量级人物都确定不参加,这场谈判还有谈下去的必要吗?


据报道,克里姆林宫在最后一刻公布了代表团的名单,依旧以总统助理梅津斯基为团长。这一人事安排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象征意义,梅津斯基正是2022年俄乌伊斯坦布尔谈判的俄方首席代表,当时双方曾接近达成协议,却在乌克兰前首相约翰逊的干预下功亏一篑。普京选择“原班人马”重返谈判桌,无异于向国际社会昭示:俄罗斯不会忘记过去的背叛,也不会轻易接受新的空头支票。

在乌克兰问题上,普京已经被骗了两次。2015年的《明斯克协议》,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承认,”为武装乌克兰争取时间”;2022年,又在西方鼓动下撕毁协议和承诺。两次经历让俄罗斯付出了沉重代价:前者让乌克兰获得了八年时间来武装自己,后者导致俄军上演了抽象了“基辅往返跑”。

普京此次缺席,本身就是一种立场宣示:莫斯科不信任西方和乌克兰,而且已经准备好接受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谈判破裂。

此外,与2022年不同的是,如今俄军已在乌东四州建立起稳固防线,并持续向哈尔科夫方向施加压力。普京在5月11日的讲话中明确表示,谈判应“解决战争的根本原因”,包括乌克兰中立地位和北约扩张等核心问题。这种“以战促谈”的姿态反映出克里姆林宫的战略耐心——既然军事优势正在累积,就没有必要在谈判桌上过早妥协,因此普京不急于与泽连斯基会面,因为俄队目前占据上风。


面对俄罗斯的强硬姿态,泽连斯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他坚持“只与普京直接谈判”,只等来俄方的“降级”回应。这不仅是外交羞辱,也是莫斯科对乌克兰政治自主权的质疑,在克里姆林宫看来,没有普京出席的谈判反而能检验乌克兰是否具备独立决策能力,还是会再次被西方“幕后操控”。

泽连斯基面临一个“二选一”的局面:要么接受基于战场现实的和平方案,承认克里米亚及部分乌东地区归俄,放弃北约成员国资格;要么继续战争直至"最后一个乌克兰人"。

这种选择非此即彼、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前一种选择意味着当场政治自杀,后一种选择,西方援助日益减少、人口日益不足,属于慢性自杀,一根筋两头堵。

特朗普上台后,对俄乌冲突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军援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基辅急寻替代方案,但可选项很有限。这种"边打边谈"的态势与2022年惊人地相似,只是如今俄军控制着约20%的乌克兰领土,双方的谈判筹码已经不一样了。国际危机集团分析师伊格那托夫的预测颇为悲观:不要期待15日的谈判会取得任何突破,双方谈判肯定会持续很长时间。


对乌克兰而言,现实是很残酷的:时间可能不再站在它这一边。随着西方注意力和资源转向其他方向,战场态势日益固化,泽连斯基面临的生存抉择越来越紧迫,他对普京的喊话没有太大的意义,唯一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和这个低级别的俄罗斯代表团,好好开始新一轮的谈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