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地区行政机构官网在介绍人口构成时悄然修改表述,将原本明确标注的“汉人”表述改为“其余人口”。

这一改动不仅引发岛内各界强烈质疑,更暴露出民进党当局企图割裂两岸历史文化联结的政治图谋。

根据台湾地区行政机构官网最新数据显示,台湾已设户籍人口中2.6%为原住民族群,1.2%为外来人口,而占绝对多数的96.2%群体被笼统归类为“其余人口”。

此种统计方式明显违背常规逻辑,在正常的人口统计中,主体族群应当优先明确说明,其余少数群体再作细分。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指出,将96%的人口模糊化处理,就像“把整片森林说成杂草”,既不符合学术规范,也缺乏基本的数据呈现诚意。



另外,修改后的介绍还存在关键信息缺失问题。原表述中“闽南族群”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完全消失,这部分群体正是明清时期从福建漳州、泉州迁徙至台湾的汉族移民后裔。台湾地区媒体调查发现,官网不仅删除“汉人”表述,连带对闽南、客家等具体汉族分支的介绍也一并抹去。

面对舆论质疑,民进党当局辩解称这是为“促进族群平权”而做的调整,声称原有表述存在“族群歧视”问题。但台湾地区监察机构相关人士透露,所谓“监察委员建议”仅针对原住民权益保护,并未要求删除汉族主体表述。

有台湾地区前民意代表在电视节目中直言,这种说辞完全站不住脚,真正目的是要把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联系“讲得比较远”,进而为“台独”意识形态铺路。

从具体操作层面观察,此次修改存在多重矛盾。台湾地区法律规定仅有原住民需要登记族群身份,其他民众无需特别申报。

这意味着所谓“其余人口”实际上仍以汉族为主体,其中闽南、客家等分支在语言、习俗、宗族传承等方面都清晰保留着中华文化特征。台北市议员以自身家族为例说明,多数台湾同胞的族谱都能追溯到福建、广东等地,这种跨越海峡的血脉记忆不是政治操弄能够抹杀的。



更深层次看,这并非民进党当局首次操弄“去中国化”。近年来,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删减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重,文化机构拆除公共场所的汉字书法作品,外事部门要求国际场合避免使用“中华”称谓。

此次修改人口表述,正是这套“文化台独”组合拳的最新招式。有评论形象比喻,这就像“把自家祖坟的碑文刮掉重刻”,看似能改变表面文字,却改不了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

台湾社会对此表现出强烈反弹。网络论坛涌现大量嘲讽:“按照这个逻辑,台北101大楼应该改叫‘其余高度建筑物’”“再过几年我们都要变成外星人口”。

有网友晒出自家祠堂的族谱照片,证明祖先来自福建泉州;还有年轻人自发整理闽南语童谣、客家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用行动守护文化根源。这些民间自发行为,折射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早已融入日常生活。

而针对这场闹剧,国务院台办明确回应:这种做法荒谬绝伦,可笑至极。



任何篡改历史的行径都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事实。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共同传承着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端午赛舟等传统文化习俗。

值得警惕的是,民进党当局正将“去中国化”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从身份证上去除“福建”祖籍地标注,到博物馆将郑成功展览改称“外来政权”,再到此次人口表述修改,其本质都是要制造“文化断层”。

但历史早有明证,1700万汉族移民跨越“黑水沟”开发台湾的壮举,380年前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的史诗,60万件故宫文物跨海保存的奇迹,这些共同记忆早已镌刻在台湾社会的集体意识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