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争史上很多“奇迹”,背后都是他。
只是,他从不站在聚光灯下。
毛主席曾说:洪麻子过去有功,不能一棍子打死。
“上阵杀敌”不是他最开始的使命
1929年,河南,洪学智,被父亲送进了一支“叫不清名字的队伍”,那时,他什么都不懂,只知道一个词:打土豪。
三天后,队伍被围剿,他逃了。
逃,不是因为怕,是因为他第一次见到尸体,是同伴倒下,子弹打穿胸口,他愣在原地,后来才知道,那人才17岁。
他回家,扛着锄头下地,不到一周,他又跑回队伍。
这是他第一个决定,没人逼,没人说服,很快,他被调往红一军,分配去筹粮,不是打仗,是找吃的,他挨家挨户去劝,说这是红军,为了穷人。
很多时候,说完被赶出去,转头去下个村子。
刘少奇见到他时,说:“这个年轻人挺疯,什么都不怕。”他不疯,他只是明白了:没有饭吃,再强的队伍也会垮。
1932年,红四方面军成立,他被调去第十师第二十九团第一营任政治委员。
对手是正规军,装备、枪、弹,我们什么都不如,洪学智提出:把粮草线放前头,把火力线藏身后,敌人冲进来,先抢的不是炮,是我们准备的空仓库。
第一次试验,在皖西山区,敌军两千人全线陷入困境,被调转的“空阵地”拖住三天。
三天,红军主力完成反包围,这个战术,毛泽东亲自看了报告,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1935年,长征中段,中央红军即将穿越草地,这段行军,是生死,没有补给,没有地图,连牲口都快死完了。
而洪学智,负责接应,当时,他所在的队伍距离中央红军还有八百公里。
穿过去,要越过三片无人区,山多,沟深,天寒,他没说难,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去把命送过去。”
第一批粮食,是从四川南部筹的。
没钱,靠换,拿什么换?用盐,用棉布,用人情,“我们不是要买,是要救。”他对当地百姓这么说。
第二批,是药品,主要是伤寒和冻疮药。
他自己背了四盒,还塞在棉衣里,到达时,他没睡三天,整个人瘦了一圈,可他还在找马,红军主力已经快走不动路了。
他找了五十匹马,用木车改装,把马拉成雪橇。
这五十匹马,在草地里救活了近三百个伤兵,毛泽东看着补给车队到了,说了一句:“这些人,把命留给了别人。”
这是洪学智第二次“打胜仗”,可他没动一枪一弹。
敌后突围时,他用了一个“疯子方案”
1940年,抗战最残酷的时候,华中、华北基本都成了焦土,日军在打扫“空隙地”,也就是游击区,每隔三天一次扫荡,每次都血腥。
这时候,上面突然下命令:洪学智带200名干部,从鄂皖边界出发。
穿越六省,到达苏北抗日前线,不是作战,是转移核心人员,可六省之间,是重重封锁线,日军、伪军、保安队,还有老百姓的眼线。
有干部直接问:“这是送死?”
洪学智没回答,他只给每人发了一套棉军服、一包干粮、一支匕首,他没走官道,他绕山,绕河,绕坟地,白天藏,晚上走。
有一晚,走到长江北岸,前面是日军小队。
200人藏在甘蔗地,他用一个信号弹,引开了敌人巡逻,弹打到河边起火,日军以为是水鬼偷袭,就这样,他们避开所有据点,整整走了十三天。
十三天,全队无一人伤亡,连脚伤都没几例。
到了苏北,陈毅接见他们时只说了一句:“你这个人,疯得让人敬佩。”
在苏北,他没立刻上战场,他被安排进抗大分校,副校长,负责教学,没人服他,“打仗厉害,不等于教书行。”
他没辩解,他带队出操,天天上山演练。
他不教理论,他教布点、教绕袭、教“三三制”梯次作战,也就是:一组佯攻,一组绕后,一组封堵,每人三步动作:前进、停顿、反攻。
像钳子一样夹死敌人,第一次实战是在盐阜地区。
几十个抗大学员组成突击队,用“三三制”硬打一个据点,打完后,伤亡极小,敌人全灭,这个战术,从此写进了抗大的正式教材。
后来成为华东山区、皖南山地战的标准打法。
“打不下东北,就别提全国”
1945年,东北变天,苏军撤了,国民党来了,八路军刚进关,一切从零,洪学智带的是新四军三师,走得最晚,路最远。
入关第一战,是辽阳,敌人是国民党新五军,精锐。
装备是美械,城里有飞机场,洪学智不看地图,他只看三样东西:地形、民房、土路,“炮打不了飞机,我们打跑道。”
三天三夜,十几支小分队挖地道、埋炸药,直接炸断飞机起降线。
战斗打响后,空中支援全断,敌军没想到会输在“地底下”,辽阳被拿下,第二战是鞍山,钢铁之城,守军死守,洪学智提出“反包围”战术。
他调主力绕到城外设伏,“等他们自己跑出来。”
敌军果然突围,一头撞进伏击圈,整整两个团被全歼,从辽阳到鞍山,洪学智一口气拿下四个重镇。
林彪看完战报,只说:“这个人,跟敌人下棋,不带吃亏的。”
但最惊险的,是海南岛,1950年,国民党在海南集结残余精锐,妄图固守,中央原计划不打,让它自然崩。
是洪学智上书提议:可以打,只用木船。
没人信,海南四面环海,敌人有海军、有美国顾问、重炮,“敌人守在海边,我们就不上岸,打海岸线后方。”
这是他的战术设想,不正面抢滩,而是夜渡侧翼,先破后防。
他让士兵从雷州半岛夜渡琼州海峡,避开雷达,用什么?渔船、木筏、帆船,全是“非军事装备”,海战史上第一次,“木船对军舰”开打。
结果,敌军措手不及,主力被围歼,海南全境解放。
“补给线断了,前线就会崩”
1951年,朝鲜战局焦灼,美军制空权牢牢掌控,每一条运输线,都像暴露在阳光下,苏联有飞机,我们没有。
他们有雷达,我们靠人眼,洪学智接任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员。
不是前线,而是后路,他提出两个战术:一是“顶牛过江”,二是“分段运输”,“顶牛”,就是人在白天推车到江边,晚上换人接力再送进战地。
整个江面昼夜不断,像“牛顶牛”一样顶出去。
“分段运输”更绝,把一条线,切成七段,每段只管自己路程,这样即使一段被炸,其他仍能运行,这不是运输,是“断不断”的输血系统”。
结果是:美军空袭两万架次,也没能断志愿军一条主攻线。
那时最常见的场景:人在天黑时开车,白天躲在山洞里,洪学智亲自住在一线转运站,三次被美军战斗机低空扫射。
他没躲,他站在石头后边,指挥车辆调头。
有一次,车队误入雷区,他趴地三小时,用一根铁棍挖出十几颗地雷,他不想当“英雄”,他说:“要是我都怕,那他们怎么办?”
这一仗打完,世界在看中国的后勤。
1960年代,洪学智遭遇波折,1965年秋季,毛主席在武汉接见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时说:“好久没见洪麻子了,洪麻子过去有功,不能一棍子打死”。
洪学智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心为国家。
曾经的战例,很多人没听过,书上没写,宣传里不提,但他确实用一个个“无法复制的办法”,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他从来不说“大话”,但每一次战役结束,总有一句流传下来的话。
“这事儿,要是换别人,做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