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仓山一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郑涓墓,因缺少日常养护荒凉破败,甚至被路过的行人当作临时如厕之所。对此,当地博物馆回应称,已对问题进行了处理,在文物周围设置了围挡。但网友实地探访显示,目前古墓环境仍然较差。

(5月19日《南方都市报》)

当宋代古墓沦为露天厕所,冰冷的现实刺痛着文化保护的神经。因缺乏日常养护宋代郑涓墓荒凉破败,竟被行人当作临时如厕之地。尽管当地博物馆已采取设置围挡等措施,但古墓环境依旧堪忧。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漏洞,更折射出文物保护“厚此薄彼”的深层困境:不能让有的文物成为捧在手心的“心肝”,而有的文物却沦为无人问津的“弃婴”。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文明的基因。无论是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还是寂寂无名的地方古墓,每一处文物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宋代郑涓墓虽未跻身“明星文物”行列,但其作为宋代历史文化的实物遗存,同样记录着当时的丧葬习俗、社会风貌与工艺水平,是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然而,现实中这类“非热门”文物却往往面临生存困境:既缺乏资金支持,也鲜有宣传推广,最终在岁月侵蚀与人为破坏中逐渐消逝。这种对文物“分三六九等”的保护态度,本质上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割裂与漠视,违背了文物保护“应保尽保”的基本原则。

文物保护“厚此薄彼”的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现实因素。部分地方将文物保护简单等同于旅游开发,更倾向于投入资源打造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网红文物”或大型遗址公园,而对难以直接产生经济回报的中小规模文物兴趣寥寥。在这种功利思维主导下,宋代郑涓墓这类缺乏商业潜力的文物,自然被排除在重点保护范围之外。“能赚钱的文物”成了心肝宝贝,“不能赚钱的文物”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弃婴,其背后依然是对“利益的顾盼”。

文物保护没有“后娘养的孩子”,每一处文物都应得到平等对待。需扭转“重开发、轻保护”“重效益、轻价值”的错误观念,树立“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理念。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中小规模文物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确保每一处文物都能得到基础的修缮、维护与监测。

宋代郑涓墓沦为露天厕所,既是一记警钟,也是一次反思的契机。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摒弃功利思维,拒绝“厚此薄彼”,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处历史遗存。唯有如此,方能让文物“活”下去、传下去,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在岁月长河中绵延不绝,真正实现“历史文脉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的目标。不能冷落“不赚钱的文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