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的硝烟常常弥漫,而武器的威力往往在关键时刻决定着战争的走向。中越战争中,中国加农炮的凶猛表现,给越军留下了深刻的恐惧印记。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因经济负担过重从越南撤军,越南却大肆渲染自己是打败美国的 “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在与中国产生争端时,越南内心极度膨胀。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之前,越军普遍认为解放军并非不可战胜。当时中国刚经历特殊历史风波,解放军部队建设处于低潮期,步兵师大多在 6000 到 7000 人左右,师级别为乙种。而越军与美国对仗二十多年,拥有众多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还从苏联与中国获得大量军事物资,军力雄厚。许多越军精锐部队甚至叫嚣着 “去友谊关吃早餐,去南宁过春节”。
越军为即将到来的战役进行了大量军事部署,尤其是老街、高平与凉山这三处军事要地派出重兵。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三个地方深处密林,海拔差异大,易守难攻,越军自信满满地认为凭借地理优势和军事装备能够阻挡解放军的攻势。
然而,战争真正打响后,越军的自信被迅速击碎。他们原本以为解放军还停留在步兵集体冲锋的时代,却没想到解放军在二十多年没有参与战争的情况下,军事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其中炮兵的应用最为明显。这源于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见识过美军火力覆盖的威力,回国后大力建设各部队炮兵。每个师配备的炮兵团都是尖子兵,对炮击的应用早已得心应手。
历史上,在二战的苏德战场上,苏联的炮兵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炮兵以强大的火力阻击德军,为保卫城市立下汗马功劳。这也证明了在战争中,炮兵的合理运用能够改变战场局势。
1979 年 2 月中旬,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许世友作为东线司令员,负责对凉山、高平的越军发起进攻,指挥 12 万兵力,其中炮兵团就有 13 个,大口径火炮 1000 多门,单人可携带的火箭筒以及无后坐力炮更是达到 2500 多座。解放军部署如此多的炮兵团,目的是检验炮兵部队的实战能力,验证 “火力覆盖” 思想的可行性。
2 月 19 日,解放军扫除高平外围阵地上的越军后,对高平市区发起猛烈攻击。越军面对解放军的炮火,企图利用 “坑道战术” 对抗,但他们没想到,解放军在这方面堪称他们的 “老师”。面对高平越军坚固的防御工事,解放军直接让炮兵携带野战加农炮抵近作战,在距离越军碉堡 200 米的地方架起加农炮,把大炮当枪使用,用强悍的火力将越军防线炸毁。越军被解放军的炮火炸得晕头转向,仅仅两天时间,高平就被解放军攻克。在打扫战场时,发现越军军官的日记,上面记满了对这场战争的恐惧。
中国加农炮在中越战争中的凶猛表现,让世界再次见识到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和卓越的军事智慧。它不仅是一种武器,更是中国军人保卫国家、捍卫和平的有力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