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 29 岁啊,为什么想不开选择轻生?”
4 月 28 日,南京摄影师杜炎军的寻人启事刷爆全网。当人们还在祈祷奇迹时,5 月 15 日的讣告却撕开了残酷真相:那个曾在朋友圈分享云南美景、给朋友寄鲜花饼的阳光男孩,最终选择从峨眉山金顶跃下。更令人心惊的是,几乎同一时间,山东 29 岁青年董星疑似跳黄河轻生,母亲公布的聊天记录里,那句 “下辈子当你儿子” 让全网泪崩。
两个同龄年轻人的 “突然消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年轻人的生存困境 —— 表面开朗的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伤痛?当我们讨论 “自杀” 时,究竟在回避什么?
在峨眉山搜救现场,杜炎军的相机里还存着未导出的风景照:苍山雪顶、洱海波光、石臼湖畔的孤独树。但这些美好背后,是他从未言说的童年创伤 ——
原生家庭之痛:襁褓中被亲生父母遗弃,在孤儿院度过童年,直到被养父母领养。本以为迎来温暖港湾,却在 15 岁时痛失养父,养母改嫁后,他成了 “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成年后的漂泊:在南京打工、自学摄影、经营账号 “蟹堡王在职员工”,用镜头记录美好,却在朋友圈反复拍摄一棵 “孤独的树”。朋友说:“他总说这棵树像自己,扎根在荒滩,没人知道它在想什么。”
最让人窒息的,是他 “毫无征兆” 的离开 ——
4 月 23 日:在云南购买鲜花饼,微信叮嘱朋友 “收到记得放冰箱”;
4 月 24 日:发朋友圈分享摄影作品,让朋友帮忙修图,并约定五一出国游;
4 月 24 日凌晨 5 点:带着相机出门,酒店监控显示他走向峨眉山方向,再也没回来。
“他那天穿得很整齐,像往常去拍照一样。” 朋友哽咽道。那些看似平常的对话,竟成了最后的告别。
几乎与杜炎军失联同时,山东青年董星的母亲收到了儿子的 “临终留言”——
4 月 23 日 14:23:转账 14 万元积蓄,附言 “妈,这是我全部的钱,对不起,给家里丢人了”;
4 月 23 日 14:30:发消息 “妈,下辈子还当你儿子”,随后失联;
警方调查:黄河大桥监控显示,他独自在桥上停留 20 分钟,遗留手机、身份证、钱包,疑似跳河。
20 天打捞未果,母亲每天守在河边:“他从小懂事,说长大了要让我享福,怎么突然就……”
董星的轻生引发网友对 “90 后生存压力” 的热议。同村人透露:“他初中辍学打工,前几年说在做电商,后来总说‘钱不够用’。” 一条热评直指痛点:“90 年生,负债 1 万多,压得喘不过气。” 尽管家人否认 “债务论”,但年轻人的经济焦虑,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杜炎军的朋友翻遍他的社交账号,发现一个惊人细节:自杀前一周,他在抖音发布了一段峨眉山日出视频,配文 “新的开始,加油”。这种 “人前开朗,人后崩溃” 的状态,正是心理学中的 “微笑抑郁”——
特征:用乐观伪装痛苦,拒绝倾诉,习惯独自消化情绪;
隐患:表面越正常,内心越压抑,自杀前往往毫无预警。
杜炎军事件中,不乏 “既然被抛弃,就该自强” 的刺耳评论。但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创伤会改变大脑神经结构,导致成年后更容易陷入抑郁。正如网友 @雨落无声 留言:“他不是不坚强,而是伤口太深,阳光照不进去。”
29 岁,对许多人来说是道坎 ——
职场困境:前有 “35 岁危机”,后有 00 后追赶,晋升瓶颈与技能焦虑双重夹击;
家庭期待:父母催生、催婚,“成家立业” 的传统观念压得人喘不过气;
自我认同:“我到底是谁?活得有意义吗?” 成年后的第一次重大自我质疑。
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超 9500 万,其中 50% 为 18-34 岁青年,但就诊率不足 10%。杜炎军和董星的悲剧,暴露了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缺口 ——
社会层面:心理咨询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心理干预机制薄弱;
家庭层面:“别矫情”“想开点” 的传统沟通模式,堵塞了倾诉渠道;
个人层面:耻于承认脆弱,习惯用 “正能量” 自我 PUA。
杜炎军相机里的 “孤独树”,董星转账时的 “对不起”,撕开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疮疤 —— 那些看似 “突然” 的轻生,往往是长期压抑的必然。我们惋惜两个年轻生命的同时,更该反思:当社会一味推崇 “正能量”“成功学” 时,是否给 “崩溃” 留了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