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东北-远东"合作机制:地缘格局重构下的战略支点

5月19日至20日,中俄双方在俄罗斯举行“长江-伏尔加河”地方合作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及“东北-远东”政府间合作委员会主席会晤。此次会议旨在落实5月8日《中俄联合声明》及两国元首共识,系统总结合作成果,规划下一阶段优先合作方向。


“东北-远东”合作机制作为中俄两大地方合作平台之一,于2016年11月由原有机制改组成立,升级为两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俄方由副总理兼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牵头,凸显其高层级定位。该机制聚焦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在经贸、基建、能源等领域的深度对接,是推动两国边境合作的重要引擎。

另一机制“长江-伏尔加河”自2013年启动后,于2016年升级为地方合作理事会,俄方由总统驻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全权代表领衔,侧重跨区域产业协作与人文交流。

此次会议进一步强化两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为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协作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转型:从试探性转向到实质性开发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以"自由港+超前区"和"远东1公顷"法案开启远东开发的初步尝试,但政策效果受限于资金匮乏与人口流失的双重困境。2022年俄乌冲突成为分水岭,西方制裁迫使俄罗斯加速战略东移,远东开发由此进入实质性阶段。普京在2023年东方经济论坛明确将远东定位为"21世纪参数图片)战略优先",标志着俄罗斯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



二、机制升级:从区域协作到制度保障

中俄合作机制历经三次关键跃升:2016年建立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实现制度化运作;2023年《联合声明》确立跨区域联动模式,突破传统地理限制;2024年《相互保护投资协定》构建法律保障体系。这种机制演进对应着合作层次的深化——从边境贸易到产业协同,从资源互补到制度对接,形成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合作框架。



三、空间重构:从经济走廊到次区域共同体

当前合作呈现多维突破:交通网络方面,同江铁路大桥与北极航道构建起"陆海冰联运"立体通道;产业布局方面,八大产业集群规划形成资源深加工体系;制度创新方面,国际超前发展区试点探索跨境治理新模式。这些突破正在重塑东北亚经济地理版图,使"东北-远东"合作区从单纯的跨境经济带向次区域命运共同体演进。

目前,我国是俄远东地区的第一大外资来源国。俄远东地区正在实施的至少51个投资项目中,均有中方身影,投资额达到8170亿卢布(折合721亿元人民币),例如阿穆尔天然气化工综合体、中俄养猪综合体、中俄木材深加工项目、中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项目、海参崴物流综合体、下列-同江跨境铁路转运综合体、后贝加尔斯克粮食终端转运站、中俄北极航道联合开发工程等。


同江铁路大桥

四、未来图景:次区域治理的范式创新

随着"大图们倡议"向独立国际组织转型,中俄合作正孕育新的地缘经济范式:在法律层面建立跨国争端解决机制,在金融层面探索本币结算体系,在生态层面构建跨境环境治理框架。这种以规则为基础的次区域合作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主权让渡型区域一体化,也区别于单纯的市场驱动型经济合作,为全球跨境次区域治理提供了创新样本。


20251月,俄罗斯远东地区国际超前发展区机制正式运营,首批超前区包括滨海边疆区的西部园区、阿穆尔州的罗夫诺耶园区、犹太自治州的下列宁斯科耶园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伯力)的大乌苏里岛(黑瞎子岛),阿穆尔州还计划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黑河建立“经济特区”。


现在,俄罗斯以“东方多边形”交通基础设施改造计划为标志,正在构建面向整个远东地区的综合立体交通物流体系;以“西伯利亚力量”与“萨哈林-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天然气管道为标志,正在系统性将俄中西部、北极地区与远东的能源网络整合成一个整体;以中俄“北极1号快线”为标志,正在开辟能够常年航行于北极航运通道。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东北-远东"合作机制已超越单纯的经济合作范畴,成为欧亚大陆秩序重构的关键支点。这种以务实合作为基底、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模式,正在书写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范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