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中东三国之行后,特朗普高调回国,带着几千亿美元的协议,自信爆棚。当地时间5月16日,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他语气坚定地表示,这几个国家原本想靠近中国,但他已经“改变了这一局面”,他们不会再朝中国那边靠了。他说得斩钉截铁,还反复强调和这些国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
特朗普说他和这三位阿拉伯领导人早就认识,彼此了解,在他看来,这些人“很棒”,这片区域“很重要”。能源、地理、战略价值一样不缺。他不忘拿拜登政府踩一脚,说“这片地区从没被拜登好好对待过”。
说起中国时,特朗普也没有避讳。在被问到是否愿意访华时,他给出肯定回答,说“当然愿意”,并且表示中美关系“至关重要”。这也让人注意到一个细节——特朗普并不是希望邀请中方领导人访美,而是主动表示自己愿意访华。这种姿态,在外交层面上,其实说明了他当前的主动性。也就是说,特朗普已经等不及了,主动示好,主动靠近。
可惜的是,中国非但没有像他希望的那样发出访华邀请,反而而是送上了一份“加税通知”。5月18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从5月19日起,对原产于美国、欧盟、台湾地区和日本的进口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倾销税。其中,美国进口产品面临最高税率,为74.9%; 欧洲产品则被加征34.5%的税率。
这一举动也并不突然,事实上,这一调查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启动,在今年1月份,调查机关就发布了初裁公告,如今只是调查正式结束后,发布的“处理决定”。也就是说,该反倾销案并不是临时起意,更不是临时拿来针对特朗普的“外交姿态”,而是早有准备,按部就班。
但即便如此,时机的选择依旧耐人寻味——就在特朗普刚刚结束中东之行、试图通过访问塑造大国调和者形象之际,中方这一“动手”动作,恰好形成鲜明对比。与其说是巧合,倒不如说,中方此举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回应——特朗普说得再好听,说愿意访华、说中美关系重要,但中国不吃这套。不是你说几句好话、摆出点“愿意谈谈”的姿态,中方就会立马热情相迎、敞开大门。过去那些“只要美国态度好点,中国就配合”的逻辑,早就行不通了。
特别是在美国中期选举临近、债务又马上“暴雷”的压力之下,特朗普种种表态很可能只是权宜之计,目的是制造“我能处理好中国问题”的印象。而中方显然很清楚:在这种时候,中美关系更需要的是原则与底线,而不是一厢情愿的表演外交。而且深入分析,反倾销税这件事背后,还藏着一个更大的信号:中方正加快推进一场更深层次的“供应链脱钩”。
此次被加征反倾销税的共聚聚甲醛,虽然名字陌生,却是精密制造、电子通讯、汽车工业中的重要高性能工程塑料,广泛用于电子接插件、燃油系统部件、精密齿轮等。长期以来,中国对该材料有着较强依赖,尤其是在高端领域,不少还需从欧美、日本等国进口。
而中国近几年已在加快推进国产替代,此次加税,除了反制不公平贸易行为外,其实也为国内企业腾出市场空间,加速提升自主研发和产业链控制力。这也同时说明一个问题: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被动嵌入者”,到现在的“主动构建者”,甚至成为部分关键产业链的“主导者”。
正因如此,中国对特朗普的外交“献殷勤”也不感冒,毕竟,特朗普嘴上说得再甜,心里算盘照样打得响。他对芬太尼问题引发的关税压着没撤,后续还准备推动“美国产业链回流”,甚至还扬言要让盟友也跟着一起“去中国化”。包括他这次中东之行,其实也绕不开一个核心:想把中东国家拉进自己的“小圈子”,和中国在关键地区博弈。
从这一点来说,中方的“加税通知”,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对全球释放信号:我们不会被任何国家的“外交表演”牵着鼻子走,无论是谁想与中国发展关系,都必须拿出诚意、讲究对等、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如果只是逢场作戏、话术拉拢,那么中方的回应也不会客气。
说到底,中美关系能不能走出低谷,靠的不是几句“愿意合作”的口头承诺,而是能不能真正放下对抗思维,回到互利共赢的轨道上来。这一点,特朗普应该比谁都清楚——毕竟,他也曾在任期内,亲手把双边关系推向了“冷战边缘”。
如今,特朗普想“回头是岸”,中国不拦你,但也不会“等你感动”。真正的交往,从来不是一方主导、另一方迁就,而是彼此尊重、各取所需。现在,特朗普没等到访华的请柬,却先收到了中国送上的“加税通知”,这是一记警钟,也是一面镜子,谁急,谁缓,局势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总之一句话,想访华可以,不过先看看特朗普带来的,是诚意,还是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