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军突然从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亚基地撤回6架B-2隐身战略轰炸机,转而部署老旧的B-52,直接原因是美军对胡塞武装空袭的战术调整;但这不是美国这段时间,在中东无疑的动作,特朗普同期访问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并且宣布解除对叙利亚制裁;这一系列行为表明,美国试图以“止损”换“重构”的方式,重塑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其影响远超军事层面。
B-2轰炸机从进驻到撤离,只有短短一个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本质上是美军“高成本低收益”军事模式的破产。作为单价24亿美元的“空中幽灵”,B-2的部署本是为了对胡塞武装实施精准斩首打击,但30天内耗资数十亿美元却收效甚微:胡塞武装不仅未被削弱,反而击落了7架MQ-9无人机、迫使美军暴露出侦察体系的漏洞,进而威胁到F-35战机的安全。
美军选择撤退,与其说是对胡塞武装的“认输”,不如说是对“三线作战”(俄乌、中东、印太)资源分配的现实妥协。B-2的维护成本高达每小时13.5万美元,而B-52仅需2.3万美元,这种“降级”暴露了美国在维持全球军事存在时的财政捉襟见肘。美军意识到:在中东投入过多资源,将影响其印太战略布局。迭戈加西亚基地从“进攻前沿”降级为“威慑据点”,正是这一战略收缩的缩影。
与B-2撤离同步,特朗普的中东访问释放了更耐人寻味的信号。解除叙利亚制裁与沙特万亿美元投资两大动作,标志着美国中东政策从“安全主导”转向“经济优先”。
美国结束对叙利亚长达46年的制裁,表面上是为叙利亚重建铺路,实则是拉拢叙利亚新政权、孤立伊朗的战略调整。叙利亚新总统艾哈迈德·沙拉与特朗普的会晤,是美叙关系25年来的破冰之举。此举不仅削弱了伊朗“什叶之弧”的影响力,还可能推动叙利亚加入《亚伯拉罕协议》,加速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然而,这一政策遭到以色列强烈反对,内塔尼亚胡政府担忧美国将叙利亚纳入盟友体系会损害以方安全利益。
但这一次,特朗普似乎并不在乎以色列的想法。本次中东之行,特朗普刻意避开了以色列,与2017年首访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冷落”背后,是以色列战略价值的相对下降。美国与胡塞武装达成的停火协议默许后者继续攻击以色列,将“承认以色列”与沙特核技术谈判脱钩,均显示美国不愿再为以色列“无条件买单”。沙特、阿联酋等海外国家的巨额投资成为特朗普更看重的筹码,而以色列则因缺乏经济吸引力沦为“次要盟友”。
美国的这次调整,将会促成中东地区格局的三重转变:首先,伊朗-胡塞影响力将会显著提升。美军撤离后,胡塞武装凭借伊朗提供的武器装备,将会继续威胁以色列的安全;若美国持续减少军事存在,胡塞可能进一步扩大对红海航运的封锁,甚至与伊朗联手挑战沙特主导的海湾秩序。
其次,沙特、阿联酋、卡塔尔通过投资美国换取安全承诺,同时推动叙利亚重返阿拉伯国家联盟,试图构建排除伊朗的地区联盟。这种“经济换安全”模式若成功,可能削弱传统军事同盟的效力,使中东权力结构更趋复杂。简单来说,特朗普是来刮地皮的,后面的事,他一概不管!
最后,俄罗斯可能借机填补美国撤离后的安全真空;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参与叙利亚重建,扩大经济影响力;中东正从“美国单极主导”转向“美俄中欧多方竞合”的战国时代,可以说,这是特朗普将天赐良机拱手送到中国和俄罗斯面前;他只要眼前利益,只在乎能不能彰显“赢”学,至于美国的霸权,只要不能换成真金白银的,统统弃之如敝履。
美国中东政策从“直接干预”转向“离岸平衡”,短期内可能带来局势缓和,但长期看,美国留下的权力真空将加剧地区内外的博弈。伊朗的扩张、阿拉伯国家的分化、以色列的孤立、大国的介入,都可能使中东陷入新一轮“无序竞争”,但一个没有美国的中东,肯定会比以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