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东海之滨到长江之畔,从千米悬索桥到超级沉井,胡风明用匠心跨越山河——(引题)
一座座大桥,是他“写给时代的情书”(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徐新星 通讯员 何家琪 黄凯军
5月,长江边的晨雾还未散尽,张靖皋长江大桥北锚碇施工现场已响起机器轰鸣声。
“利用好沉井5D智能建造系统实时监测沉井状态。”中交一公局集团张靖皋长江大桥A5标项目负责人胡风明正在施工现场和技术员交流工作心得。不远处,江鸥掠过,塔吊轰鸣,绑扎完钢筋的大桥骨架,如巨兽嶙峋的肋骨,在江风中静默伫立。
26年来,从东海之滨到长江之畔,从千米悬索桥到超级沉井,胡风明主持过多项国家级重大桥梁建设及技术管理创新工作,突破了多个“卡脖子”技术难题。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这位用匠心跨越山河的“筑桥人”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毫米精度的匠心突围
2014年深秋,浙江省温州市乐清湾海域,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潮气,扑向施工栈桥。
彼时,蹲在节段梁预制场的胡风明眉头紧锁——这个国内最大变截面节段梁悬拼桥项目,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技术困境。
“如果再不成功,浙江将不再设计类似结构。”专家的要求犹在耳畔。开弓没有回头箭。胡风明带领团队反复研究、试验,那段时间,大家的眼里布满了血丝,但从未有人喊累。
经过大量数据比对分析后,胡风明决定大胆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首次提出变截面节段梁模板分区系统设计理念,研发出短线匹配法节段梁预制测量成套技术。在胡风明带领下,项目团队成功把安装精度控制在毫米级。
在首片节段梁吊装现场,全站仪屏幕上数字跳动,最终定格在10毫米的误差范围内。“成功了!”技术员李林激动得与胡风明紧紧相拥。胡风明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在胡风明的一本早已卷边的笔记本里,每页都爬满了用不同颜色记号笔标注的批注。红的焦灼、蓝的冷静、黑的坚定……字迹交叠处藏着1200多个昼夜的技术攻坚细节。
这项设计,不仅让乐清湾大桥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和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还催生了4项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交通运输部将其作为“浙江范本”推向全国。
长江之畔的生态突围
2018年7月,重庆新田长江大桥北岸工地,热浪灼人。胡风明头戴安全帽,手持地质雷达,攀爬在陡峭的江岸。他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原本设计在江水中的北岸右幅主塔“上岸”。
“方案都通过论证了,何必折腾?”在部分职工的抱怨声中,胡风明带着技术团队开始了“愚公移山”般的工作。在45摄氏度的高温中翻山越岭、踏勘论证,通宵达旦地采集数据,胡风明3个月瘦了10几公斤。
经过深入探索和反复实验,他们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动画模拟演示,实现了动态设计优化。在技术论证会上展示最终方案时,这个让大桥“扭腰”的神来之笔,惊艳了与会专家。最终,胡风明团队成功让北岸右幅主塔向前迈进9.5米。
这一小步的位移,相当于在岸边与江水之间抢出一块陆地,巧妙规避了涉水施工带来的安全环保质量风险,既节约了近2000万元工程造价,又有效保护了长江母亲河的生态环境。
主塔封顶那天,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江面上聚集了一大群白鹭,欢快地飞翔。
“地下宫殿”的智慧突围
2024年8月23日,张靖皋长江大桥北航道桥北锚碇沉井精准下沉到位。这个长75米、宽70米、高57米的“地下宫殿”,历经近两年鏖战,最终以1.6厘米的中心偏位创造了同类工程的国际领先水平。
当胡风明站在沉井顶部俯瞰时,江风习习,掀起他褪色的工装,露出鬓角的霜白—— 这位48岁的桥梁工程师,已在工地度过了600多个日夜。
“沉井就像巨型积木,每一块都要严丝合缝。”这座国内公路桥梁最大的沉井基础,每下沉1厘米都可能因地质不均而偏位。面对30多万立方米的取土量和57米深度范围内的复杂地质条件,胡风明带领团队研发的“沉井5D智能建造系统”,如同给庞然大物装上了“智慧大脑”。220多个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精准预测下沉趋势。
在最紧张的下沉阶段,胡风明把办公室搬到了工地集装箱。“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沉住气。”这是胡风明在现场和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正是因为他和团队、现场工人一起“挂图作战”,最终,沉井下沉偏位从网球大小精确到了玻璃球大小。这一成果荣获“天工杯”金奖等荣誉。
胡风明说:“我的人生命运,似乎就是一座桥与一座桥连接起来的,每一座大桥都是我写给时代的情书。”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