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ce at any price is not peace at all.”

——Bridget Brink,前美国驻乌克兰大使


在世界依旧动荡不安的今天,有一种房地产商人式的“和平”正在悄然流行:不论正义与否、不论黑白是非,只要不开枪、不打仗、不流血,委曲求全且割地赔款就是“好”。而当一位美国资深外交官站出来说“不”,她的声音尤显珍贵而通透。

2025年5月,七零后大姐布林克(Bridget A. Brink),这位曾任美国驻乌克兰大使的资深外交官,宣布辞职,并罕见地公开指出,她无法良心上接受川普政府对白宫出台的外交新路线。她拒绝“向受害者施压、对侵略者绥靖”的做法,并在《底特律自由报》的专栏中发出震撼一言:

“我完全同意战争需要结束,但我相信——用任何代价换来的和平,不是真正的和平。那是绥靖。历史告诉我们,绥靖带来的不是终战,而是下一场战争的开端。”

这不是一位愤怒的口号,而是一位拥有二十余年外交生涯、曾被美国两党政府信任的资深官员的理性抗议。

✧ 她是谁?——外交体系中的“孤勇者”


布林克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肯扬学院,能讲俄语、塞尔维亚语、格鲁吉亚语,相对于只会母语的正副总统和国务卿,算是美国人中有才华有见识的。她在美国国务院任职长达25年,历经驻塞洛维尼亚、格鲁吉亚、斯洛伐克等多个关键地区。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拜登总统提名她出任驻乌克兰大使,参议院一致通过。

三年来,她在炮火中坚守基辅,亲历俄军入侵的恐怖,也见证乌克兰人民的抗争与牺牲。如今,她却因无法认同白宫新政府“软化对俄政策”、试图以牺牲乌克兰换取表面和平的倾向,而毅然请辞。

这不是政治投机,而是价值坚守。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中国古人早已道出这种气节。

✧ 和平的假象,是最致命的欺骗


川普自重返白宫以来,外交路线急转直下。在对俄问题上,他一再把矛头指向基辅而非莫斯科。甚至在一次白宫会谈中,当着媒体的面训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忘恩负义”,随后将其逐出会场。副总统万厮冷言嘲讽,引发国际舆论震惊。这是一场“外交侮辱”,也是对战争本质的故意淡化。

川普自诩“要结束这场战争”,却闭口不提俄罗斯军队仍在乌东前线轰炸平民、不提普京尚未表现出任何妥协意愿。这种“为了停火而妥协正义”的做法,历史上并不陌生。

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从慕尼黑带回希特勒签字的“和平协议”,自诩实现了“我们时代的和平”。不到一年,纳粹铁骑便踏平波兰,欧洲陷入全面战争。丘吉尔当年痛批:“你们在战争与耻辱之间选择了耻辱,结果两者都得到了。” 今天,布林克女士正是在说这句话。

✧ 乌克兰,不该成为交易的筹码


有一种危险的思维在国际间扩散:乌克兰不就是一个遥远的国家?他们的死活,关我们何事?而正是这种道德冷漠,才让侵略得以变本加厉。

美国的“现实主义者”们主张“与普京对话”“用领土换和平”。然而,如果今日我们默许克里米亚被吞、顿巴斯沦陷,明日又如何阻止新的国际霸凌呢?

国际法不是选修课,正义不能打折卖。乌克兰战士在阵地上用生命抵抗坦克,而大洋彼岸的部分政客却只想“和气生财”“闭眼止战”。这不仅是对乌克兰的背叛,也是对自由世界最基本信念的背叛。

布林克女士用辞职的方式告诉我们:和平若以牺牲原则为代价,那不是和平,而是堕落。

✧ 今天的华盛顿,需要更多布林克


她的辞职是孤独的,但不该是孤立的。她的呐喊是真实的,但不该被淹没于政治喧哗中。在这个“马屁当忠诚”的时代,美国需要更多能直言不讳、愿以身殉道的公仆;世界也需要更多敢于抗争绥靖、守住底线的国家。

我们要正直,不要歪曲;

要同情弱者,不要谄媚强权;

要诤言,不要马屁。

正如中国历史上的范仲淹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如今,维护正义与和平的道路,正是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于独裁者的良知,而应寄托于民主体系中那仍未熄灭的理性与良知之火。

✧ 结语:希望从不孤单

布林克女士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对抗上级、离开官场、发声直指总统。但历史告诉我们,真正推动世界前行的,往往正是这些“异见者”“不合时宜者”。愿这世界的未来,不再建立在“交换”、“冷漠”与“虚伪”的和平幻象中。

愿更多布林克式的灵魂站出来,哪怕逆风而行。因为真正的和平,从来都不便宜。它要勇气、要牺牲、要对是非黑白的坚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