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10种小吃,我愿再去100次金华,真的!”


婺州大地,钟灵毓秀,其饮食文化如婺江之源,源远流长。

唐时《本草拾遗》“火腿,产金华者佳”

宋宗泽携家乡腌腿献于朝廷,高宗见其色若丹霞,赐名“火腿”,自此香飘千年。

八婺山水滋养的“两头乌”猪,经冬霜浸润、梅雨季发酵,

终成“色、香、味、形”四绝之珍,其制之精,工序逾十,非八月不得成,

堪称“舌尖上的时光雕刻”。


昔者婺商遍行天下,携酥饼以佐舟车。传隋末程咬金流寓金华,

偶将隔夜饼置于炉边,竟得酥脆妙味,遂成后世名点。

形如蟹壳,内裹梅干菜与肥膘,咸香交融,咬之“咔嚓”有声,烟火气中藏着隋唐遗风。

更有举岩茶生于双龙绝顶,五代《茶谱》赞其“煎如碧乳”,

文人雅士常以雪水烹之,茶烟袅袅间,尽是婺州山水之灵秀。


明清以降,水陆通衢催发饮食革新。

兰溪早茶铺里,鸡子馃金黄透亮,蛋液裹着鲜肉在油锅中绽开;

金华煲庄内,胴骨浓汤翻滚,食客围炉而坐,吸髓啖肉,大快朵颐,此等豪情,恰似当年宗泽犒军之景。

每逢立夏,乌饭飘香,南烛叶染就的糯米裹着红糖,

承载着“蚊虫不叮”的古老祈愿;

年节时分,火腿佐酒,风肉陈香,一碗烂菘菜滚豆腐,酸辣中尽是故土深情。


千年烟火,熔铸婺州风味。

从火腿作坊的盐香,到酥饼炉中的炭火,从举岩茶寮的清韵,

到煲庄夜话的喧闹,金华人将山水之灵、

商贾之智、民俗之粹皆化入盘中,成就一方饮食传奇。

食此味者,岂止果腹?更尝得八婺大地的浩然之气,与岁月沉淀的醇厚芬芳。


金华汤包

金华汤包,这枚被乾隆夸过“江南第一包”的小胖子,产自八婺大地,却藏着整个江南的鲜灵。

薄如蝉翼的面皮裹着滚烫的皮冻汤汁,咬破瞬间,汤汁像小火箭般在舌尖炸开,

猪肉的醇厚混着蟹黄的鲜甜,裹着竹笋丁的脆爽,三重暴击直击天灵盖——

老金华人清晨五点排队等的就是这口“爆浆温柔”。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被这小白胖子迷得龙颜大悦,

其实汤包的灵魂早刻在金华人的基因里。

用土猪五花肉冻熬出的高汤做馅,非得是武义宣平莲藕榨的汁和面,

蒸笼得是兰溪毛竹劈的篾片,连褶子都要捏出18道,多一道显累赘,少一道失风骨。


兰溪鸡子馃

这道源自浙江兰溪盛道院村、十里亭村一带的传统名点,堪称金华小吃的灵魂代表。

它以薄如蝉翼的面皮裹着鲜嫩的肉馅和翠绿的葱花

在油锅中煎至金黄酥脆时,用筷子挑开一个小口,

倒入打散的鸡蛋液,让蛋液与馅料完美融合。

咬一口,蛋香、肉香、葱香在口中炸开,外皮酥脆,内馅鲜嫩多汁,让人回味无穷。

说起它的历史,还与明末清初的兰溪文学家李渔有一段趣事。

李渔曾立下“一生不食葱蒜韭”的规矩,却因一次风寒,被妾室用葱花鸡蛋馃巧妙“破戒”。

他食后风寒尽散,从此对葱花改观,还在《闲情偶寄》中记下了这顿“治病美食”。

如今,兰溪鸡子馃已入选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兰庆等传承人更将其发扬光大,开遍全国。


浦江麦饼

是金华浦江人刻进基因里的乡愁符号。

这张比脸还大的金黄圆月,用小麦粉裹着梅干菜肉馅或土豆泥,

在柴火铁锅里烙出焦香脆边,内里却软糯得能拉丝。

传说南宋百姓为讽刺秦桧卖国,把麦粉拍成“卖国饼”,

谁料这带着愤懑的创意,竟在岁月里熬成了团圆象征——

每逢元宵,浦江人必捧着热麦饼赏月,薄如蝉翼的面皮透着油光,像极了满月晕开的光晕。

北宋名臣胡则告老还乡时,最馋这口麦香,

当地人便把麦饼做得更大更薄,馅料塞得鼓囊囊。

如今在金华古子城的饼街,老师傅现擀现烤的麦饼仍是最抢手的风景,

咬一口,酥脆声混着梅干菜的咸甜在舌尖炸开,恍若听见千年前的麦浪在柴火香里翻滚。


金华酥饼

金华人的乡愁,藏在一口酥香里。

这枚巴掌大的饼子,外壳金黄酥脆,咬下“咔嚓”作响,

内馅是咸香交织的梅干菜扣肉,肥肉丁在高温下化作油脂,浸润着干菜,越嚼越香。

传说程咬金落魄时靠卖酥饼为生,

后来发迹仍念这口滋味,硬是让街头小吃成了“金华名片”

老底子手艺讲究炭火慢烤,面团裹着九蒸九晒的梅干菜,贴进陶炉壁烘烤,火候全凭师傅手感。

如今虽有机烤版,但老饕仍认准炉火烤出的焦斑——

那是时间烙下的烟火气。

配壶普洱或豆浆,暖烘烘的饼香能熨平所有疲惫,连外地人尝过都喊“上头”!


东阳沃面

浙江金华东阳的宝藏面食,像一碗裹着烟火气的温柔诗。

这碗面出身“寒门”——早年东阳人勤俭,剩菜剩汤舍不得扔,

统统倒进锅里煮面条,再勾点番薯淀粉让汤汁浓稠,没想到煮出了咸鲜交融的神奇滋味。

如今它早逆袭成宴客压轴菜,

金华人请客总要喊一句:“老板,来盆沃面收尾!”

别看它卖相“糊嗒嗒”,里头藏着十种料的诚意:

猪肚丝弹牙、河虾鲜灵、蛋皮金黄,再配上木耳青菜,

裹着黏糊糊的汤汁扒拉进嘴,热乎劲从舌尖暖到胃底。

东阳人管这叫“爊(āo)”,一锅炖尽人间烟火,

像极了东阳人骨子里的实在——

管你山珍海味,到了这碗面里都得服服帖帖,化成一团鲜香。


义乌东河肉饼

浙江金华义乌东河村传承三百年的非遗美味。

这枚巴掌大的“纸片饼”藏着乾坤——

面团被匠人手工抻拉至透光,薄如蝉翼却柔韧不破,

中间裹着肥瘦相间的土猪肉与翠绿葱花,在铁板上滋滋作响时,葱香肉香裹着麦香直窜鼻腔。

咬开的瞬间,琥珀色的饼皮酥脆化渣,

肉汁混着油香在舌尖漾开,油润却不腻人,配碗白粥或豆浆,便是义乌人最熨帖的早餐记忆。

传说康熙年间,东河村人用这道薄饼招待京城来客,宦官惊为天人。

如今它从农家灶台走进高档酒店,却仍保留着最质朴的烟火气。


永康肉麦饼

永康肉麦饼是金华永康人用炭火煨出的乡愁,

外皮焦脆如秋日麦浪,内馅却裹着九头芥的鲜脆与五花肉的丰腴。

这饼的魂在“老面发酵”,面团需经十小时慢醒,

揉进麦香与时光,烘烤时鼓成金黄小月亮,咬开时汤汁迸溅,像拆开一封暖胃的情书。

传说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曾带此饼充军粮,百姓将肉馅裹得瓷实,取“肉满”谐音祈愿胜利。

如今永康人仍守着古法:

刀背剁肉成糜,九头芥现腌现拌,连饼皮都要擀到透光不破

街头老灶飘香时,炭火把麦香烙进游子记忆,也把江湖气揉成了小清新——

这大概就是金华味道的哲学,粗粝中藏着细腻,烟火里盛着山河。


金华拉拉面

这碗面藏着手艺人的倔强——

老师傅手腕抖动如舞者,面团在案板上摔打出「啪嗒」声,

拉出比发丝粗不了几分的银丝,根根裹着麦香。

汤头是猪骨与老母鸡熬足八小时的醇厚,撒把翠绿葱花,

卧个溏心蛋,金黄蛋液混着浓汤缠上面条,嗦一口,鲜掉眉毛!

传说清朝时码头工人靠它扛活,民国文人躲警报也要揣碗面汤。

如今老店仍用柴火灶,铁锅翻腾间,热气裹着面香扑满脸,像阿婆的手炉。

配碟脆生生的腌萝卜,咬下去「咔嚓」响,酸甜解腻,比西餐厅的餐前包更懂中国人。


赤岸豆皮素包

浙江义乌赤岸镇的灵魂小吃

用当地非遗豆腐皮裹着萝卜、豆腐或牛肉馅,现炸现吃。

薄如蝉翼的豆皮裹着鲜嫩馅料,

咬一口,外皮酥脆掉渣,内里滚烫多汁,豆香混着蔬菜清甜在嘴里炸开,

像咬住了一整个江南春天。

传说古时麻婆因煮豆浆时意外结皮,才有了这“薄如纸、嫩如脂”的豆皮,

赤岸人用山泉水和优质黄豆延续着千年手艺,每张豆皮都透着阳光晒透的豆香。

如今,这道金黄酥脆的小吃仍是义乌人清明祭祖、冬至团圆的必备,

也是游子心中抹不去的乡愁符号。


食在金华,烟火气在巷弄里打了个旋儿。

您瞧那汤包铺子头,阿公端着蒸笼喊"趁烫食落胃";

麦饼摊前,老板娘用浦江话招呼"阿妹饼要甜口咸口?"

夜宵档口飘来一声"烂菘菜滚豆腐要伐?"——

这才是真生活!千年灶火熬出的八婺味道,既是《闲情偶寄》里的雅,也是百姓碗里的俗。

走,切筒落花生配火腿,

听老倌讲古:从前宗泽将军打仗辰光啊...侬讲赞弗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