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节俭,就会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暗伤”。


“书包上的这个洞补补还能用。”

“饭菜口味 将就一下,能吃就行。”

“灯坏了一个,过两天再修,没事,其他的还亮着呢。”

“这不吃,那不吃,我小时候,还没有吃上这么好的呢。”


这样的话,估计很多人都说过,如果长此以往,生活上的这些凑合,很有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看似节省了家里的开支,减少了消费,存了钱,但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将就的心理。

对高质量的生活追求缺乏动力,能将就就将就,反正怎么都是过。

一、什么都“将就”,孩子只能过“低配人生”

什么都可以将就,也意味着孩子将来的人生可能成为“低配人生”。

和一个宝妈聊过这样一个家庭。

小美(化名)是一名小学生,他的爸爸是一名工人,妈妈没有正式工作。

家庭经济情况一般,毕竟是小县城,物价不是太高。

父母为了存钱,基本上都是“将就”的生活态度。


小美的文具盒用了很长时间,有的位置已经坏了,她希望妈妈给她买一个新的,但妈妈看了一眼说,还能将就用一段,等坏了不能用了再买新的。

无奈小美继续用旧文具盒,也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心里不高兴,压抑,只要一有同学说自己买了一个新文具盒,她就把头埋得更低了,生怕有同学叫她,嘲笑自己买不起文具盒。

另外,小美的家里也是过得非常节俭,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二、将就带来的危害

久而久之,小美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不配和同学们比,得到更好的物品。

性格发生变化,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之中,她认为自己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平淡无奇。


生活要有品质感,这不是让孩子败家,变得奢侈炫富,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值得被善待。

家里如果是收拾得井井有条,饭菜做得可口美味,那么孩子就能体会到:节俭并不等于凑合,而是在有限的条件下精心过好每一天。

三、生活有了高配,才会努力争取,变得更好

作家杨绛在动荡年代,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即使当时的物质匮乏,她总是把生活过得精致,家里布置得雅致。

有时候,她会在自己的房间里摆放几盆绿植,让整个屋子充满生机;

有时候,她会用简单的食材,为家人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

在她的影响下,女儿钱瑗也养成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家人总是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让孩子在节俭中学会珍惜、懂得感恩,或许这就是杨绛节俭的魅力。

真正的节俭,是教会孩子珍惜与感恩,是在家里有限的条件下,依然让孩子保持创造幸福的心情,既提高了孩子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没有增加家庭的负担。


任何时候,孩子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对周围追求美的心是最重要的。

欢迎姐妹们在评论留言区说出你的故事!心中困扰或者想分享经验的妈妈们,互动学习借鉴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