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刚过,长江中下游的农民望着阴云密布的天直皱眉。



副热带高压像黏在天上的浆糊,把梅雨季生生拉长到38天。南京郊区老张还记得去年麦地里的惨状,金黄麦穗泡水里长出绿芽。“收割机下去直打滑,麦粒发芽率超50%,磨面蒸馍都不用酵母。

”老张直叹气。老辈人常说“芒种逢雨麦难收”,今年这话应验了。农技站专家背着设备进村,田埂上围满眉头紧锁的农户。

“水稻插秧后田里别积水,水深超5厘米根要烂,得挖沟排水。”专家扯着嗓子喊。安徽芜湖的老陈带着工人连夜干,二十多台抽水机突突突响了整宿。



“半干湿才是好墒情,比伺候月子还得细心。

”老陈抹着汗盯着排水沟。城里的主妇们也没闲着,衣柜里除湿袋换得比换季衣服还勤。

南京李女士对着长绿毛的羊绒大衣直心疼,去年没封真空袋吃了大亏。“干洗店老师傅说要放变色硅胶,这回可记住了。”她边装袋边嘟囔。



上海电器卖场里,烘干机专区围满询价的人,6999元的进口款半天抢光。销售员悄悄说:“梅雨季前准涨价,现在预订还送羊毛球。”苏州的周女士家里摆着三个湿度计,摸出手机展示实时曲线。

“中午11点到3点开窗最好,朝南窗户得等水汽蒸发了再开条缝。”她分享着经验。

医院里风湿科诊室挤满人,王大爷揉着膝盖苦笑:“老寒腿比天气预报准。”墙上贴的就诊指南写着:备个温湿度计,衣柜里潮气超75%就得留神。



财务室的小刘有套抢救文件的法子,空调出风口吹受潮报销单挺管用。

“去年救下3本凭证,现在抽屉里全是除湿盒。”她指着干爽的文件柜。

城市排水系统也在应战,武汉35个易涝点标红,泵站换上大口径水管。“小时雨量超50毫米就得启动移动泵车,排水像和老天赛跑。



”负责人说。无锡的美食博主小林在直播间教防潮,花椒八角密封袋套真空袋保存。“去年十三香结成块,拿锤子敲都不动,可别学我。

”她展示着过往惨状。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江浙沪除湿商品搜索量暴增,除湿盒评论区全是主妇反馈。

“儿童房三天吸满水,衣柜得铺五袋才敢收衣服。”留言看得人直皱眉。



南京交警发提醒,高架桥和隧道口易打滑,4S店修车排队到马路上。钣金师傅摇头:“水滑撞车的多,昨天刚换了四个安全气囊。

”皮肤科诊室里,小陈指着脖子红疹叹气,穿了没烘干的衬衫后背像砂纸。医生叮嘱:“贴身衣物得烘两小时,洗衣机脱水后还有三成潮气呢。”苏州园林给古建筑装了温湿度监测,三百年紫檀家具享着恒温待遇。

普通家庭也各显神通,电子防潮箱护相机,石墨烯鞋垫祛湿,宠物窝都有除湿垫。

我个人觉得,老办法搭上新技术,才是应对梅雨季的硬道理。“湿黄梅,烂谷场”,这话在安徽芜湖的稻田里正应验,可办法总比困难多。

眼下该清沟渠、备烘干设备,农技站电话24小时在线,有难题别拖着。这场和潮湿的持久战,考的是咱的耐心和法子,谁还没点防潮绝活?

记住了:沟渠通了苗不涝,衣物干了人不躁,提前准备错不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