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古蜀天边行》三星堆博物馆首演。

  5月18日,正值国际博物馆日,上午10时,伴随着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激荡人心的川腔演绎,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户外广场上,由四川省川剧院精心创排的变脸街舞《古蜀天边行》,正在进行快闪表演。融入金面具、青铜人像、鸟类文物等古蜀文化元素的服装与脸谱,激情四射的现代街舞,目不暇接的变脸技艺……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现场惊叹声、点赞声、掌声不断。
  不久前,封面新闻携手《古蜀天边行》主创团队走进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并推出《这支街舞让金面具变脸》特别报道。无独有偶,首演前一天(17日),记者再次与《古蜀天边行》主创团队一起走进三星堆博物馆。当千年古蜀文明邂逅现代艺术魅力,当传统戏曲跨界时尚街舞,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

传统戏曲与街舞相遇


  “做传统艺术,应该有我们的表达。”《古蜀天边行》总导演、四川省川剧院推广运营总监白中华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该节目将神秘瑰丽的古蜀文明与热血张扬的街舞艺术深度融合,通过“青铜幻影·街舞变脸”“花旦灵韵·古蜀柔波”“天边行·文明溯光”三幕叙事,构建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当传统戏曲与街舞在同一赛道相遇,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激情四溢的交融,还是优雅与热血的对话?《古蜀天边行》里有答案。”白中华说。
  作为《古蜀天边行》的变脸设计、执导,余丹在创作中对脸谱和服饰进行了大胆创新。他以川剧脸谱的开脸风格、搭色习惯为基础,与三星堆、金沙等出土文物融合创作,为神秘的古蜀文明添加了一份戏曲的韵味。
  此外,考虑到街舞舞者韵律动作快、动作幅度大的特点,传统变脸脸谱的使用方式难以满足表演需求。余丹特地将脸谱的嘴巴位置剪开,以解决舞者的透气问题。然而,这一改动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如脸谱质地为绸缎布料,用力时容易撕裂。团队经过多次试验,最终采用胶粘、绳子打结并缝合的方式,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古蜀天边行》的变脸表演呈现出全新的视觉效果。
  余丹认为,街舞与川剧变脸的成功融合,证明了跨界艺术手段的可行性,为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强度与松弛感并存


  《古蜀天边行》中的街舞编导阙瑞告诉记者:“川剧每一幕戏都致力于描绘鲜活的人物形象,而街舞同样注重凸显舞者个人的独特色彩,这一共同点成为编舞的重要切入点。”
  于是,他深入挖掘川剧文化与街舞文化的共性,以此为基础进行动作设计和情节编排,并根据不同篇章的主题和氛围,选取相应的戏剧元素融入舞蹈动作,通过动作语汇展现文化传承。
  多年的职业编舞经验,使阙瑞在舞蹈的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秉持“简单重复最有力量”的编舞理念,他在音乐的高潮部分精心设计了简洁有力且重复的动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他还密切关注当下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创作出既能被观众轻松理解又易于接受的作品,巧妙地将高强度与松弛感融入节奏变化之中。
  除了舞蹈的精彩,《古蜀天边行》的音乐同样别具一格——川剧高腔、帮腔及传统打击乐与尺八、爵士乐等巧妙混搭,营造出跨越千年的声场张力。阙瑞介绍,为了实现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编曲为每个篇章都精心制作了20多个版本的音乐,以确保每个篇章都能找到最契合的音乐表达。
  接下来,《古蜀天边行》还将赴多地进行持续性展演,以期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和文化体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影梁家旗纪陈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