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昭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就像一种固定的节奏,伴随着我们度过每一天。可你知道一日三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其实,一日三餐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古代,人们的饮食模式和现代有很大的不同。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是狩猎采集者,他们的食物获取非常不稳定,饮食应该没有规律,可能一天当中只有在获得食物时才会进食,如果所获较多,一天吃两顿或者更多次;如果所获少或者无所获,那就一天只吃一顿或者饿肚子,并没有固定的餐数概念。

进入农业社会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开始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部分群体率先增加餐次。

在秦汉以前,普遍实行的是两餐制。当时的人们早上大约在7—9点之间吃第一餐,称为“朝食”,这一餐比较重要,因为人们经过一夜的休息,需要足够的能量开始一天的劳作。而第二餐则在下午3—5点之间,被叫做“餔食”。那时候的人们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两餐制足以满足他们的能量需求。


然而,到了汉代以后,一日三餐的习惯开始逐渐出现。

这其中有几个原因。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例如,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让耕种变得更加高效,开垦的土地面积也不断扩大,农作物的产量随之提升。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发生了变化。随着城市的兴起,商业活动的增多,人们的夜间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两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较长活动时间内的能量需求。

到了唐宋时期,一日三餐已经在社会上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富裕阶层和城市居民中,除了餐数增加,饮食也变得多样化。唐宋时期城市的繁荣程度远超之前的朝代,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商业活动昼夜不息。这种活跃的社会生活促使人们更多的能量补充,一日三餐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从一日三餐的演变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它不仅仅是饮食数量和次数的简单变化,更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社会文化演变的综合体现。这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饮食选择更加丰富多样,饮食方式也可能会继续发生变化,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由于工作和生活模式的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模式又会出现新的变革。

通过了解一日三餐的起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饮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作者简介】曾昭安,湖南省洞口县文旅广体局退休干部,文学、文史爱好者,码字笔耕近半个世纪,小有成就。

——《写乎》《作家荟》关于稿酬的启事:

1、2025年1月1日起,文章采用后,公众号最低阅读量≥200,稿酬5元;一个月内(下旬作品截止次月10日),在公众号阅读量≥500的,稿酬10元;阅读量≥1000的,稿酬15元;阅读量≥1500的,稿酬20元;阅读量≥2000以上的,稿酬30元。

每篇文章所获赞赏金总额,5元以上者70%发放给作者,5元以下者不发放作者,留作平台经费。

2、稿酬和赞赏在下月上旬以微信转账的方式发放当月稿酬。

3、要求原创首发作品,非原创首发请勿投寄。

4、《作家荟》(散文诗歌类)投稿邮箱:125926681@qq.com;《写乎》(历史文化类)投稿邮箱:499020910@qq.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