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在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的绿荫深处

一座“宝藏博物馆”

正吸引着大批参观者前来参观


这里就是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当全球博物馆都在

思考“快速变化社会中的未来”时

这座以生态标本为特色的博物馆

正用最鲜活的自然切片

搭建起人类与万物对话的桥梁

自然宝藏的时空坐标

从标本馆到生态百科殿堂


这座始建于2011年的博物馆,前身为北林标本馆,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集植物、昆虫、动物、菌物等十大类标本于一体的现代化自然博物馆。23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里,10个基本陈列厅如生态万花筒,展现着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四大生态系统的生命密码。

“截至去年底,我们馆藏有各类标本35万余份,其中植物标本20万份,昆虫标本13万份,动物标本2000余份,菌物标本6000余份,木材标本1万余份,还有土壤与岩石标本近400份。”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展览和科普部负责人李颖超介绍,20万份植物标本中,有1905年京师大学堂采集的百年标本;2000余份动物标本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94种,包括仅存42只的海南长臂猿、从7只繁衍至万羽的朱鹮。


在鸟类与爬行动物展厅,一幅“湿地晨光”场景令人驻足,人工湖面上,鸳鸯梳理羽毛,扬子鳄潜伏岸边,东方白鹳在沙岸踱步,湖面上空一只海鸥标本正展翅掠过。更震撼的是可可西里生境复原区,真实的藏羚羊、野牦牛标本伫立在模拟的高原草甸上,连土壤都取自可可西里腹地,仿佛能听见藏雪鸡的啼鸣在展厅回荡。这种“沉浸式生态叙事”,让标本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活着的生态说明书。

濒危物种的生命史诗

从七只朱鹮到万羽奇迹


在哺乳动物展厅的角落,一只右臂残缺的黑熊标本默默注视着往来人群。这只被称为“维纳斯熊”的标本,右前掌因盗猎者的熊掌陷阱永远缺失,却成为最有力的反盗猎教材。而在博物馆的“明星展品”长廊,七个濒危物种的故事正在改写生态保护的历史。


海南长臂猿,被称为“雨林中的孤独歌者”,标本动态呈现着它们在霸王岭树冠间荡跃的身姿。作为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它们曾因栖息地破碎化濒临灭绝,如今通过生态廊道建设,野外种群从2003年的13只增长到42只。


鸟类与爬行动物展厅,吸引大批参观者驻足观赏。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1981年,科学家在陕西洋县发现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成为种群延续的关键。朱鹮对环境要求严苛,偏爱水草丰美的浅滩,以水生生物为食。它们行走优雅,展翅可达1.3米,繁殖时雌雄共同筑巢、育雏。作为生态“水质检测员”,朱鹮的生存状况是湿地健康的重要指标。历经40余年保护,朱鹮种群已从7只增长至超万只,分布扩展到15个省份,并在日韩重建野生种群,成为种群恢复最成功的濒危鸟类。


在长江中下游湿地,栖息着中国特有的古老爬行动物——扬子鳄。作为世界最小鳄鱼之一,成年体长1.5-2米,深灰鳞片如铠甲,短吻下藏着200公斤咬合力的颌骨。这种与恐龙同期的“活化石”,已存续1.5亿年,堪称生物进化的“活体教科书”。展厅里扬子鳄标本活灵活现,作为顶级捕食者,它们不仅调控猎物种群,还用尾扫浅滩为水鸟造栖息地,废弃洞穴也成为其他生物的庇护所,因此被誉为“湿地生态工程师”。

如今,野生扬子鳄仅存于安徽宣城、浙江长兴等地,数量不足200条,濒危程度超大熊猫。但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努力与人工繁育下,人工种群已突破2万只,千余只成功野放。扬子鳄不仅是长江生态的健康标尺,更是文明与自然共生的古老见证。

自然教育的创新阵地

从标本陈列到生态对话


作为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2.5万人次,其中20%为青少年,已经成为自然教育的创新阵地。李颖超介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宗旨就是促进公众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欣赏,通过展览、教育和研究活动,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教师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学习和探索自然世界的平台。


“博物馆里展品质量特别高,有很多动植物昆虫的标本,小朋友应该超喜欢,大朋友也喜欢,马上毕业啦,这次一定要再去饱饱眼福啦。”“北林的博物馆绝对够得上宝藏级别的,大学的时候大一刚开学去过一次,大四毕业去过一次,去年校庆日去过一次,每次去都会被重新震撼到。”
……在北京林业大学公众号上,不少参观者都在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宝藏展品”文章下面留言,为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点赞,打call。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

用35万份标本编织着过去与未来的生态纽带

它告诉我们

每一个物种都是自然书写的诗行

而人类的责任

是让这些诗行在未来的岁月里

继续闪耀生命的光芒

记者:赵磊

编辑:旭日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供图

推荐 · 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