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授衔时,有三个人闹得有点凶,他们是许世友、王必成、钟伟,三人的军衔分别是上将、中将、少将,闹的原因都是认为授予自己的军衔低了。

其中许世友去找了周总理,周总理说粟裕才是大将,许世友就不吭声了;王必成找了老领导谭震林,谭震林替他向上级反映,受到了批评;而钟伟直接说要将勋章挂在狗尾巴上,被林总训了一顿,也就偃旗息鼓了。


王必成

王必成是湖北麻城人,1912年出生,17岁参加了红军,此后历任红军营长,团长,副师长等职,抗战时期,王必成历任新四军团长、旅长、苏浙军区纵队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王必成历任师长、纵队司令员、三野第七兵团副司令员等职。

从1940年起,王必成就开始在粟裕的麾下任职,当时他是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司令,而粟裕则是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5年,粟裕指挥了三次天目山战役,将自己的军事思想运用到了极致。

毛主席听说战役的来龙去脉后,曾罕见地预言:“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粟裕能有如此辉煌的战绩,也和他麾下的三大战将离不开关系。天目山战役中,叶飞、王必成、陶勇,都立下了大功。

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王必成率部守涟水时,遇到了国民党整编74师的攻击,由于诸多原因,王必成战败了,陈毅很生气,说是要将王必成撤职,粟裕保了王必成。

孟良崮战役中,王必成率领华野六纵,第一个攻上了孟良崮山头,报了涟水之仇。

建国后,王必成历任浙江军区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当时他觉得自己军衔低了,其实从综合因素来说,是符合正常程序的。

1958年,粟裕时任总参谋长,有几次“擅权行为”,一是部署攻打马祖列岛时,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向福州军区、南京军区的前线部队下达了作战部署;二是随代表团访问苏联期间,未经请示擅自向苏总参谋长要军事资料,违反外事纪律,如果上升到两国关系问题上,就是外交大事;三是粟裕以总参谋部的名义调志愿军回国,应该由军委或国防部下令才行。再加上他不懂政治,因而得罪了一些人。这一年,召开了批判粟裕、刘伯承、萧克等人的会议。

刚开始,会议由彭德怀主持,参加的人不多,有彭德怀、林彪、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华,共11个人。

但是,随着会议规模不断扩大,参会人数不断增加,最后多至1400多人,几乎军队的所有高级将领,都被通知参会,揭发粟裕。

揭发粟裕的什么“罪证”呢?主要有三条:

一、一贯反领导,数次引起将帅失和,比如与彭德怀之间,与聂荣臻之间;

二、伸手要权,比如上面提及的三次“越权事件”;

三、挟洋自重,指粟裕在访苏期间,有不少违反纪律的情况。

在当时环境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粟裕的问题放大,尤其是追究细枝末节。

粟裕被批判,有人找到了粟裕在战争年代的三位重要下属,即叶、王、陶,希望他们能站出来揭发批判粟裕。


叶飞、王于畊夫妇

叶飞,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军事家、政治家。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1914年5月7日生于菲律宾奎松省,是中国唯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

叶飞是开国上将,也是军中很有实力的人,在批判粟裕的会议上他一言不发,无论别人怎么说,他都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不愿揭露粟裕的什么过失。

而王必成,他知道自己的老领导粟裕为人正直,他根本不相信强加在粟裕身上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他也不愿声明自己要和粟裕划清界限。

不过,王必成还是发言了,他说:

“我,王必成,奉命揭发大阴谋家粟裕。我跟随粟裕多年,对粟裕的大阴谋,有两点体会最深,就是‘大’和‘谋’。

当年济南战役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粟裕就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提出了淮海大战,中央也采纳了这个建议,最终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粟裕的这个功劳是非常‘大’的。

至于粟裕的‘谋’有多大,我是个小人物,不敢评论,也没资格评论,但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最清楚。

至于‘阴’的一面,我从来没见过,也没有体会,请知情者揭发出来,让我们也受受教育。”

听到王必成说的这些话,在主席台下面的将军们议论纷纷,贺龙元帅当时也在会议上,他在粟裕批判会上一言不发,但是听到王必成的话后,他难得发言了,他说:“王必成这个人,可信,可交!”

过了一会,贺龙再次强调地说:“王必成可深信,可深交。”


陶勇、朱岚夫妇

陶勇(1913—1967),原名张道庸。安徽省霍邱县(今六安市叶集区)人,历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轮到陶勇发言时,他说:

“首长,还有在座的老朋友们,都知道,我这个人啊,是个粗人,讲不出什么高深的大道理,我甚至连我的名字也不会写。我名字究竟该怎么读,还是我的老领导粟裕教我的哩……”

陶勇一番自嘲的发言,让台下的人一片嗤笑,紧张的气氛顿时全无。主持会议的首长脸色铁青,正当他挥挥手,准备让陶勇结束发言时,陶勇却一本正经地说道:

“首长,您别赶我走啊!我还是认真要发言的,我这个人虽然肚子里没墨水,但念字还是会念的。要不这样吧,您让您秘书写一段话,您秘书写什么,我就念什么。”

首长听陶勇这么一说,还真让秘书当场给陶勇写了一段话。

陶勇接到纸条后说:“我文化低,这篇稿子是首长的秘书写的,但是里面的笔划太多了,我怕念不好,错的地方,请xxx秘书补充。”


随后,陶勇便像蹦豆子一样,嗑嗑巴巴念着纸条上的内容,还念出好几个错别字,原本严肃的批判大会响起了笑声,他甚至把一些字念成“圈圈”,引起哄堂大笑,主持人赶紧找人将陶勇给架出了会场。

会后,粟裕被撤销了所有的职务,粟裕在军事战场上挥斥方遒,但是在政治斗争里,却是一窍不通,林彪对粟裕很欣赏,他不仅未对粟裕落井下石,反而还安慰他。


左起:粟裕、林彪、肖向荣

一次,林彪请粟裕做客,两人聊得很开心,林彪对他说:“你缺少党内斗争经验。”粟裕回答:“我不是缺少,我是根本没有。”

1965年,粟裕在上海休养时,林彪也来这里,他特意见了粟裕,还对粟裕说,多到部队去跑跑,发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向他反映,面谈、打电话、写信都可以。

由于林彪的这份欣赏,粟裕的低沉心情,也难得地晴朗起来。

1984年,粟裕因病去世,王必成知道一直扣在粟裕头上的那个报告还没有平反,因而想要写信给中央,请求给粟裕平反。

粟裕的夫人楚青得知后,制止了他。


张震

1994年12月25日,粟裕当年的老部下,已是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和同是副主席的刘华清发表了《追忆粟裕同志》文章,在文中,他们指出: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这才算正式地为粟裕平反。

楚青为此还特地去王必成(1989年去世)的坟墓前烧纸,将这个消息告诉他,让他九泉之下安息。


粟裕、楚青夫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