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近日联合多国海军力量,开启为期约8个月的亚太部署任务。其指挥官公开宣称“不排除穿越台湾海峡”,英媒甚至炒作“皇家海军准备在台湾问题上对抗中国”,这一高调行动在中美战略博弈背景下引发广泛关注,英国此举究竟是实力展示还是虚张声势,背后又有怎样的战略逻辑值得深入剖析。
英国国防部公布的信息显示,此次部署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阵容看似“豪华”:除航母本身外,还包括“不屈”号驱逐舰、“里士满”号护卫舰、“春潮”号补给舰及攻击型核潜艇,英国空军战斗机与陆军作战力量亦随行。北约成员国如加拿大、挪威等也加入其中,加拿大派出“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挪威则提供“南森”级护卫舰与“莫德”号补给舰,整个编队舰艇数量达到十余艘。但光鲜外表难掩结构性缺陷,英国海军近年造舰能力与维护水平显著下滑,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自服役起便故障频发。
英国航母(资料图)
2023年曾有消息披露,为维持“伊丽莎白女王”号运行,英国海军不得不从“威尔士亲王”号拆卸关键设备进行“器官移植”。人员与经费短缺问题同样突出,英国智库报告指出,其海军现役人员缺口达15%,年度预算仅为美国的1/20,难以支撑长期远洋部署,这种表面的军事存在难掩实力衰退的现实。
英国此次行动的核心逻辑是紧跟美国“印太战略”步伐,试图在亚太地区刷存在感。打击群指挥官布莱克莫尔直言,部署是对美国总统“希望英国发挥更大安全作用”的回应。近年来,美国因财政压力试图拉拢盟友分担亚太军事成本,英国则希望借此重塑“全球大国”形象,双方一拍即合。从行动路线看,这支编队从朴次茅斯启航后,先在法国海岸与法、西海军举行北约框架内的联合防空演习,进入地中海后与意大利海军开展大甲板协同演练——意方“加富尔”号航母与英舰均配备F-35B舰载机,双方重点演练互操作性。
英国航母(资料图)
经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后,不排除与美军合作对也门胡塞武装目标实施打击。进入印太后,其计划访问东南亚多国并举行联合演习,试图构建“北约+亚太”的军事合作网络。但英国的投机性在于既想依附美国提升影响力,又不愿承担实质性风险。2021年“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首次亚太部署时,曾放言可能穿越台海,最终在解放军055型驱逐舰监视下选择绕行。此次“威尔士亲王”号虽再度炒作相关话题,但其舰长在接受采访时亦承认“会根据地区安全形势调整航线”,暴露出色厉内荏的本质。
面对英国的挑衅,中国展现出坚决的反制决心与能力。4月22日,就在英舰启航当日,解放军出动11架军机、6艘军舰及4艘公务船,在台岛周边海空域开展联合巡航。这并非普通演练,而是实战背景下的战备拉动,所有参演兵力均按作战预案展开行动,充分展示解放军对台海周边海空域的实时管控能力。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突破,成飞研发的新一代舰载六代机着舰系统实测数据显示,即便在6米浪高的恶劣海况下,该系统仍能将战机着舰精度控制在2厘米级,远超美军现役“魔毯”系统水平。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赋予六代机航母部署能力,更与南海岛礁部署的远程雷达、反舰导弹形成体系化防御网络,构建起覆盖亚太关键海域的“区域拒止”体系。英国智库《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报告指出,中国在航母舰载机技术、反舰弹道导弹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已使任何外来舰队在西太地区的冒险行动面临极高风险。
英国的行动并非孤立,其背后存在复杂的地区联动因素。菲律宾近期在南海与台海问题上的激进姿态,为美英介入提供了所谓“支点”。马科斯政府不仅允许美菲“肩并肩”军演首次在距台湾150公里的巴丹群岛举行,更打破1989年禁令,允许政府高官窜台。这种“抱美抗中”的策略本质上是试图通过炒作地区紧张获取美国军事援助,但菲律宾国内对此分歧严重:杜特尔特派系已明确表态反对过度依赖美国,担心国家卷入与自身无关的冲突。5月中期选举临近,马科斯政府的对华政策或将面临更大政治压力。
马科斯(资料图)
对英国而言,依附美国的战略正面临现实反噬。在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中,英国并未因“特殊关系”幸免,反而被列入加税清单,凸显其“跟班外交”的脆弱性。更深刻的矛盾在于,英国经济对中国市场高度依赖——2024年中英贸易额达900亿英镑,中国是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若因军事冒险损害经贸关系,英国企业界与民众将成为直接受害者,这种“战略野心”与“经济现实”的撕裂,注定其亚太部署难以持续获得国内支持。
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军事对抗早已不是大国竞争的最优解。英国若真想重塑国际影响力,不如摒弃冷战思维,以务实态度参与亚太合作,而非充当某些国家战略冒险的棋子。毕竟,历史的车轮早已驶入新的时代,靠几艘航母就能横行天下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的亚太之行,或许终将成为其霸权余晖的又一次注脚,而中国维护国家主权与地区稳定的决心和能力,正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向世界清晰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