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近日,第三十三届国际旅游展览会核心会场上进行了一场“让文物活起来LIVE”的高端论坛。与会分享嘉宾均表示:让观众主动走进博物馆,做有观众愿意“买单”的展览和文创,成为当下博物馆的切实需求。



旅游展中的文博元素

博物馆作为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枢纽,正借助“内容+平台”的产业优势,通过运用智能导览、实时交互、直播“云”游、VR虚拟现实技术、3D建模技术等数智技术,重构公众与历史的互动方式。这样的多元创新,不仅让游客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还能让沉淀千年的文明印记在动态演绎中焕发新生。



GITF2025强化了文博连接,在文博联合展区,联动了广州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等16家博物馆,让观众沉浸在“可游、可学、可感”的文物活化展场中,“从藏品到IP”的破圈实践,不仅深化代际文化对话,更推动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基因的活化载体。

该论坛主持人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认为,“博物馆的展览是最核心,也是最大的文创产品。”

博物馆:传播就是生命力

论坛上,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分享了他到东莞推出的爆款展览。



据介绍,李历松馆长原是长沙市博物馆副馆长,作为人才引进到了东莞市博物馆,他把长沙这个城市媒体的思维方式带到了东莞了,他用传媒或者说综艺人的思维进行博物馆的破圈。

“博物馆:传播就是生命力。”李历松表示,“这个传播不是我们媒体传播,是把我们的文化故事讲出去。所以不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展览,我们所有的东西,立足历史,着眼未来,传统文化当代表达,我们构建的是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互动、交流、理解的桥梁。我理解的博物馆以人为中心,是我们把文物的阐释权跟社会互动,一起来做文明和文化的诠释。”

李历松还介绍了“博物馆机制”的问题,其正在推动机制的创新:把博物馆组合做成一个“文化+旅游”“事业+产业”的综合体,这样或可解决博物馆自我生存的路径。

广州市多家博物馆的“破局”之路

据《广东省 2024 年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报告》数据:2024年,广州市有备案博物馆 72 家,较上年新增 2 家;2024 年新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 3 家、国家二级博物馆 6 家、国家三级博物馆 5 家,全市共31家,还有17家非国有博物馆;全市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约 2500 万人次。

近年来,广州“博物馆之城”建设取得新成效,尤其在精品展览、特色教育品牌方面成绩突出,还组织第一届“镇海楼杯”主题辩论赛、“穿粤记”之“月饼盒里的非遗”中小学生设计作品大赛,举办“2024 红色文化轻骑兵:从赣州到广州”、农讲所创办 100 周年庆、“逐信仰之光 谱青春华章——2024 五四青年文化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帅府之夜’专场”等系列文化活动。

广州市一众博物馆在文创工作方面取得新突破,出台《广州市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办法》,印发《广州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激励工作指导意见(2024-2026 年版)》,13 家文博单位被纳入首批试点单位,试点单位文创开发工作方案获批准实施;举办广州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创开发资源对接会,首次公布市属文创试点单位的 200多个代表性 IP 资源;2024 年局属文创试点单位共设计开发 300 款文创产品。



GITF2025论坛上,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愿飞介绍,越秀区博物馆在五仙观南越先贤馆做了一个沉浸式的项目——“广府梦华录”,试图用本土文化性的故事把文物进行场景化和串联,希望这样一种方式为观众带来一个更真实的体验,让观众在数字场景里面可以把文物拿在手上进行把玩。

地铁博物馆的王邵蕾馆长介绍,自2016年运营至今的“广州地铁博物馆对文创和IP经营的定义更宽泛一些,从空间到活动到人偶的形象,到研学等,我们把它作为一个IP经营的链路来发展”。

广州市古玩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邝玉明透露,“我们协会有一个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动我们各自的能力,如会员中的非遗大漆工艺、非遗景泰蓝工艺、广绣的、广彩的等,希望把非国有博物馆的资源能整合起来”。

如何做爆款博物馆文创?

中国旅游设计院首席品牌官陈泽恺分享了六种文博IP和开发对外合作的模式,从“3C文创开发的模型”理论到成功的实践经验,分享了“社会化的传播和商业化变现,为博物馆去捧火一个更有潜力的、有生命力的、有共情感的IP”。



“如何在芸芸众生的广州150万件文物或是在2.1万件珍贵文物中挑选有潜质的、能够打造IP的明星文物?”对主持人提出的该问题,陈泽恺表示,“用三个载体来去探索,展览、卡通的吉祥物或是挑选出文物中可与当下生活共情的文物微表情”。陈泽恺建议,“比如日本的‘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从《竹虎图》中提炼的卡通虎的形象)一样,把它的表情,把它的故事、把它的心理提炼出来,打造成一个卡通形象,做成人偶出现在广州各个地方与人群进行互动,它就很有可能火起来,能带动我们这一个文物乃至全博物馆文物矩阵。”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