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8日

是国际博物馆日

今年的主题是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今年昆明市博物馆

精心筹备并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邀请广大市民游客前去参观和与体验

在市博物馆二楼文化空间“518”系列主题活动如期举行,主题演讲、文创特展以及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专题展,让市民和游客逛博物馆的过程中,接触更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活。



昆明市博物馆信息部 陈果:“这次518国际博物馆日,昆明市博物馆第一个展览就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海外收藏家飞虎队文物精品展,第二个是昆明传媒学院毕业生作品展,这两个展是比较有特点的。同样我们正常开放的8个固定陈列、两个书画临展,大家也是可以随意参观的。”



除了多元的展览,博物馆还举办了丰富的体验活动,比如“文明一万年”VR体验、“昆博奇妙章”打卡送礼品活动,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数字化观展体验。



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壮阔

在昆明闹市近日楼中

隐藏着一家名叫

“云南皓珺博物馆”的民营博物馆

虽为私人创办

但其馆藏规模和珍稀程度却令人惊叹



从东寺塔步行街来到近日楼正门,穿过城墙门楼,右边便是“云南皓珺博物馆”。博物馆外观古朴素雅,内部通过空间设计、精细布展营造出了“沉浸式”体验的氛围。据了解,该博物馆是由企业家石磊创建,尤为可贵的是馆内的大多数藏品是从海外抢救回流的。



云南皓珺博物馆馆主 石磊:“首先第一个是爱好,那么多年东西越买越多,最后就把这个私藏就变为了公藏,就来和大家分享,这也是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添砖加瓦。”



博物馆展厅面积为1200平米,展品数量有六百多件套,有青铜器、玉器、瓷器等类别,展品按照编年、种类进行布展。





云南皓珺博物馆馆主 石磊:“先从商周战汉,然后到唐、宋、元、明、清,二是按种类,玉器的、青铜器的、瓷器的、杂项的,相对归类的展览。给大家一开始看也看得出时代的变迁来,给大家的感觉更直观。”



从布展、分类,再到标注,每一项工作都可以看到石磊倾注于其中的热爱。为了能让参观者更方便地了解每件展品的历史故事,几乎每一件展品下方,不仅标注了名称,还会配有一个二维码。



云南皓珺博物馆馆主 石磊:“避免以前那种传统博物馆的纯文字简介单一,或者文字简介繁琐,参观的观众他不愿意看,我们通过这些新手段,观众用手机一扫,文字显示了,你愿意看的你就扫,你不愿意看的你就看看名称,看看实物。”



石磊介绍,目前展出的藏品只是他所有藏品中的一部分,每隔一段时间,会进行一番更换,满足更多人的观赏需求。本次展出的一些藏品,有不少是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观众通过参观就能了解到不少古滇国的文化。



云南皓珺博物馆馆主 石磊:“第一个编钟,它是羽人划船,就是羽人在滇池上划船的景象。目前编钟上面有图案的,按照石蜡法这种铸轧的,我们这是仅存的一件。像我们展出的族徽,它是三条蛇围着一头牛,其实当时是我们云南这个地方比较潮湿,蛇比较多,牛是生产力,当时没有办法把蛇给它灭了,古滇人就把它(蛇)供奉起来。其实表达的意思就是蛇你不要来咬我的牛,这也是我们滇文化典型的文化符号。”



博物馆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公立博物馆还是私立博物馆,它们都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根系,共同构建了城市的精神脉络与人文景观。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皓珺博物馆向公众免费进行了开放。



如今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走进博物馆

去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今天

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

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省博物馆

看看这些十分有趣的超“滇”文物



鸡形陶壶



鸡形陶壶是夹砂灰陶质地,长12.6厘米、宽9厘米、高12厘米,通体浑圆丰满,在尾部和背上分别有三行乳钉纹,全身刻有点线纹样的装饰,代表鸡的羽毛,在壶口两侧各有一个泥钉,代表鸡的眼睛。

鸡形陶壶出土于元谋大墩子遗址,造型独特,反映了先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和制陶工艺发展水平,是云南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陶器之一。

孔雀盖提梁铜壶



这件东汉时期的提梁壶铜壶高43厘米、盖腹径27厘米,于云南昭通桂家院子出土。提梁壶有盖,盖顶立一开屏的孔雀,孔雀冠羽舒展,昂首挺胸,羽毛根根分明,体型丰满流畅,尾羽散开作开屏之状,精致华丽。

壶主体为直口,微向内敛、鼓腹、平底、圈足,肩及腹部各有宽带纹一道,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衔环铺首,龙形提梁即系在两衔环之中。

这是一件汉式器物融合滇文化元素的精良佳作,这一类铜壶,很明显是由我国内地传入古滇国的,或者是根据其器形、纹饰仿制的。

水田模型



随着汉代丧葬观念的变化,人们认为把生前的财产制成模型纳入墓中,就可以成为死后继续占有的财富。这类陂塘和水田被制成象征性的陶质模型随葬到墓中,是随葬品中最具特色的器物。

园盆形陂池水田模型中多摆有鸭子、青蛙、龟、鱼及荷叶、藕、莲蓬等,展现出一派水乡泽国的繁荣景象。这种模型所代表的设施地方靠近居里,水流相对稳定,有机物质较为丰富,适合更加精细的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如今,云南红河采用的“稻鱼鸭”农业系统与之有着相似的生态理念。

铜孔雀



铜孔雀头顶的羽冠并非如扇形散开,而是紧密聚集成长长的一簇,这正是中国唯一本土原生孔雀——绿孔雀的最大特征之一。绿孔雀长得极为精致,簇生的冠羽如短剑般直立向上,胸颈部覆有带着冷冷金属光泽的翠色鳞状羽毛,又被赋予“龙鸟”之名。

以孔雀为装饰是古滇国青铜器的特色,这些青铜孔雀们向世人诉说着,自古以来,云南就是绿孔雀的家,与孔雀共生、共存、共舞,可能曾经是古滇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画面。

鹈鹕衔鱼铜扣饰



扣饰是滇青铜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装饰品,此扣饰高6.3厘米、宽8.5厘米,于晋宁石寨山出土。一水鸟秃顶、长喙,作蹲卧状,两翅及双目镶嵌孔雀石和玛瑙珠;鸟嘴中衔一鱼,两爪踩踏其背,造型生动。

出土于此的很多扣饰,灵感大多源于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或是生活日常。鹈鹕衔鱼铜扣饰上欢快的鸟儿和肥美的大鱼,展现着当年古滇国鱼肥鸟欢的繁华生活场景。

圆形鎏金镶石猴边铜扣饰



扣饰是滇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饰牌表面常用浮雕或圆雕的形式来表现由人物和动物纹构成的各种场面。

此扣饰的正面为圆形牌,内凹似浅盘形,正中镶嵌红色玛瑙,其外分作三圈,皆镶绿松石原片。背面正中部铸有可供佩挂的矩形齿扣。周边有一圈鎏金透浮雕小猴,首尾相接,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此扣饰鎏金与玛瑙、绿松石相映生辉,工艺精湛,堪称难得的古滇国艺术珍品。

金镶红蓝宝石冠



金镶红蓝宝石冠造型呈半球形,由形似莲花瓣的薄金片、内外四层累叠而成,冠面镶嵌有红、蓝、绿、白等各色宝石。冠两侧各有小孔两个,用四支金簪穿入冠内发髻之中以固定冠身。此金冠的制作工艺精湛,主体纹样采用捶揲法,呈浅浮雕状,结合錾刻、镂空、镶嵌、焊接等工艺,充分反映了明代金器制作水平的高超。

黄灿的金冠点缀上红、蓝等各色宝石,相映成辉,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更显现出明代王侯之物的华贵。

立牛铜葫芦笙



立牛铜葫芦笙整体仿葫芦形,上部为曲管,管侧有一圆孔,近顶端铸一立牛,巨角前伸上翘;下部呈圆球状,正面5个孔,背面1个孔。出土时管内泥土中有残断的竹管痕迹,由古滇国青铜器上乐舞场面推知这是古滇人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

西汉时期的古滇人善于演奏各种乐器,如铜鼓、编钟、铜铃、葫芦笙等。曲管葫芦笙是管乐器中较为先进的一种,演奏者手捧笙斗进行吹奏,底孔尚可演奏滑音、颤音等。如今,葫芦笙在云南民族地区仍有使用,虽然结构上已有所改进,但是千年余音将代代传承。

今天你逛博物馆了吗?

你都知道哪些新奇有趣的宝藏博物馆

评论区一起分享呀!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部分来源:昆明市博物馆、云南发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