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能考上北大是多年寒窗苦读的最高梦想,可在云南玉溪有个女孩,却在被北大邀请的那一刻,婉言谢绝了十万元的奖学金和“王牌专业”的承诺,坚持报考她从初中起就认定的国防科技大学。

如今几年过去,这个坚持“逆流而上”的女孩,过得如何?她当初为何如此选择?而她的家庭和成长经历,又给了她怎样的底气?



一、

每个人的梦想种子,总是在生活最寻常的地方悄悄生根。2001年,李盈出生在云南玉溪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父母的愿望其实很简单,只希望女儿健康成长,平平安安。李盈的童年和大多数孩子没什么两样,家里屋顶常年挂着父母用纸板糊的风筝,院子里是一堆堆小石头和泥巴,还有被她用来做游戏的弹弓和竹棍。

不过,这样一个假小子的成长记忆里,有一个不一样的色彩,绿色。云南山区自然灾害多,地震、山体滑坡时常发生。李盈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灾难来临时,总有一群穿绿色军装的人逆风而上,带着装备冲向危险的地方。有时晚上下着暴雨,父母都让她别出门,她却趴在窗户边,看着那些人在泥水中忙碌。母亲告诉她,“他们是解放军,是来救大家的。”从那一刻起,李盈就记住了“绿色”,并对这个身份充满了敬仰。



与许多同龄女孩不同,她喜欢看军事纪录片、科教类节目,对娃娃和洋裙兴趣寥寥。小学三年级,有一次老师问全班:“将来你们想做什么?”有的孩子说老师、医生,有的说画家,她一口答道:“我想当军人。”当时教室一片笑声,老师只是笑着摸了摸她的头。

进入初中,李盈性格依旧外向顽皮,但学习成绩却始终稳定在年级前列。一次班会上,老师播放了一部国防科技大学的招生宣传片,画面里军姿飒爽、设备先进,还有许多女学员身穿军装的镜头。老师顺口一提,“这个学校要求比清华北大还高,招收名额极少,竞争很激烈。”就是这句话,深深留在了她的心里。



从那天起,她决定为梦想做最直接的努力。早上比别人早起半小时,在家附近的操场上跑步,晚上写完作业再做一套试卷,有时还去练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母亲开始担心她太累,可她总说:“只要有可能,我不想放弃。”

在初中毕业前,她立下了目标,不管路有多难,只要还有机会,就要试一次国防科技大学。这个念头,从没有变过。



二、

高中阶段,李盈如愿进入了玉溪最好的中学。这里聚集了无数学习尖子,竞争非常激烈。班主任常说:“你们很多人,未来都是清华北大的种子。”李盈平时不太多话,总是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底。其实她的目标始终只有一个:国防科大。

高一那年,学校组织军训,大家都觉得辛苦,李盈却比谁都兴奋。她喜欢那种集体的纪律和整齐的步伐。除了文化课,她还格外注重体能锻炼。高三冲刺阶段,班上流传“女生不需要太拼体育”,但她每天坚持长跑,从不懈怠。



到了2019年,第一次高考成绩出来,她拿到668分。这是全省极高的分数,可以任选大多数985、211高校。可国防科技大学当年在云南只招收两名女生,李盈遗憾排名第三,和梦想擦肩而过。

很多人觉得可惜,甚至有同学直接劝她,“不如就报个顶级名校吧,谁不想进清华北大?”父母也试探着问她要不要换个方向,可看到女儿闷闷不乐,反倒主动安慰她:“咱家不求你成什么大人物,只要你愿意坚持,爸妈都支持你。”那天晚上,李盈做了决定——复读一年,只为再拼一次。



复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认为高分复读是冒险,承受的压力远大于第一次高考。身边不少同学劝她“不要太倔”。她听进去了,但没改变主意。每天比别人多做一套试卷,饭后去操场慢跑,坚持每一项体能训练。她说过一句话:“这条路,是我选的,不拼一次,我会后悔一辈子。”

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为了省下复读费用,母亲晚上做点小生意,父亲下班后接一些零工。李盈心疼家人,但父母反而劝她别有压力。她把这些压力化作动力,高三这一年过得极其充实。复读班同学之间都像战友,谁都明白大家在拼什么。



2020年高考终于到来。查到分数的那一晚,李盈眼眶通红。693分,云南省理科高分。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坚持都得到了回报。可她还没来得及高兴,就接到北大招生办的电话。对方开出的条件极为优厚,不仅提供王牌专业,还有十万元奖学金。

面对这个诱惑,李盈没有马上答复。她在家沉默了几天,看着母亲洗衣做饭,看着父亲在老旧的木桌旁帮她整理录取材料。

最终,她还是坚定地告诉父母:“我要去国防科技大学,不为别的,只因为自己心里想去。”

母亲笑了,拍拍她肩膀说:“闺女,妈就喜欢你有主见。”



三、

2020年夏天,李盈拿到了国防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把北大给的材料收起来,换上第一套正装,和父母一起踏上去长沙的列车。那一天,整个家庭都觉得很自豪。

进入军校后的生活和外界想象差别很大。这里不仅是学术要求高,更讲求身体素质、意志力和团队协作。新生报到的第一天,教官告诉他们,“这里比任何地方都要严格。”李盈很快适应了,早起、队列、专业学习、军事技能、课题研究,每一项都全力以赴。

刚入学那一年,有同学感慨,“这里全是天之骄子,压力大。”李盈心态一直很稳。她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也清楚军校生活是持久战。她和同寝室的女生互帮互助,大家每天除了课业外,还互相鼓励锻炼身体,练体能、做科研、读文献,节奏几乎没有一刻松懈。



2022年,李盈和两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第十二届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课题是“小行星海洋撞击问题”,要做大量复杂的推导和建模。备赛期间,她们常常为了数据推演一干就是一夜。李盈后来回忆:“有几次困到想放弃,但想到自己小时候看到的绿色军装,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最终,三人团队获得了那一年赛事的最高奖项,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国防科技大学学员团队实力的体现。

回望这一路,李盈的生活其实十分平淡。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晚上自习到十点,假期也多半留在学校参与科研项目。她说自己最开心的事,就是在操场上看到身穿军装的同学们集体训练,那一刻觉得梦想已经成真。



尽管如此,军校生活也有苦涩。学校对学员的管理非常严格,日常压力大。李盈有时想家,但每次给家里打电话,父母都笑着鼓励她:“我们都挺好,家里没啥事。”只有春节放假,她才回一次家。母亲每次都会准备她最爱吃的米线和鸡汤,父亲则默默地在一旁帮她把军装熨平。

学弟学妹见到她,会说:“李盈学姐,你当年拒绝北大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现在你怎么看?”李盈总是笑着回答:“人这一辈子,重要的是明白自己要什么。选了就别后悔。”

现在的李盈,已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大三学生。她正在准备毕业课题和相关考核,也在考虑未来是否继续深造。虽然离开家乡已经多年,但她依旧觉得自己是那个普通家庭出身、为梦想执着的“假小子”。至于别人怎么看她的选择,她并不在意。“每个人的梦想不同,只要走好自己的路,其他的都不重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