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与巴基斯坦爆发的短暂冲突虽仅持续数日,却成为全球国防界瞩目的现代空战经典案例。除了政治与领土争议,这场冲突意外成为东大尖端武器的 “实战秀场”—— 东大制 JF-17 Block III、J-10C 战斗机,PL-15E 空空导弹,以及 HQ-9/HQ-16/HQ-7 防空系统首次大规模投入实战,引发国际社会对东大军工实力的深度审视。
对四十余年未经历大规模战争、却快速提升国防工业能力的东大而言,此次冲突堪称其出口武器的 “战火洗礼”。巴基斯坦作为东大长期以来的 “铁兄弟”,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过去五年巴方进口的武器中 81% 来自东大,涵盖先进战机、导弹、雷达及防空系统,而这些装备在实战对抗中的表现备受瞩目。
东大军工的蜕变:从 “逆向研发” 到 “自主创新”
信息抵抗智库国防分析师亚历山大・科瓦连科分析指出:“过去二十年,东大军工实现了惊人跨越,从依赖逆向工程仿制苏俄、西方武器的国家,转型为具备自主设计能力的军工强国。” 他提到,东大早期军工以 “复制粘贴” 为主 —— 先仿苏式装备,再改俄式设计,继而借鉴西方系统,最终基于这些仿制基础建立起自主研发体系。
科瓦连科强调,东大通过整合本土微电子生产、大规模工业产能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形成优势,“其高科技武器在功能上可与西方同类产品竞争,但成本低得多。” 如今,东大已能生产从陆战、空战到海战的全系列装备,质量与性能常与美、欧产品比肩。不过他也指出关键疑问:“东大武器的实战可靠性仍存疑,而克什米尔冲突至少能部分解答这一问题。”
全球研究中心 “战略二十一” 安全项目负责人帕夫洛・拉基丘克则认为,对东大而言,这场冲突不仅是武器性能的检验,更是一场 “活体广告”:“显然,东大才是印巴三日战争的真正赢家。这次冲突给武器打了广告,不是在展台上,而是在真实战场 —— 这对全球最大军火出口国之一而言,‘广告就是贸易的引擎’。”
空战决胜因素:技术还是战术?
冲突中,巴基斯坦密集使用东大制 JF-17 “雷电” 与 J-10C “猛龙” 战斗机,巴方称击落多架印度战机,包括法制 “阵风” 战斗机,部分分析认为射程 200-300 公里的东大PL-15 空空导弹功不可没。但围绕东大武器的实际效能,争议焦点集中于:巴方的胜利究竟源于装备优势,还是其他因素?
科瓦连科指出 “人的因素” 与战术训练的重要性:“有报道称印度空军行动失误频发…… 即便驾驶最先进昂贵的战机,缺乏训练与经验也无法仅凭技术优势取胜。这是常识:决定胜负的不仅是装备,还有飞行员的训练水平与实战应变能力。” 他分析印度损失(据报包括 3 架 “阵风”、1 架苏 - 30MKI 与 1 架米格 - 29)时称,“重大损失并非源于敌方技术优势,而是巴基斯坦战术部署得当 —— 其军队通过构建有效空战策略,迫使对手陷入被动。”
他对比双方装备成本:“‘阵风’单机成本约 2.5 亿美元(含武器与维护体系),而巴方与东大联合生产的 JF-17 Block 3 仅 4000 万美元。印度的‘烧钱优势’未转化为战场优势:巴基斯坦用相对廉价的平台,通过精准的防空布防、航线预判与战术协同,以少胜多(巴方投入战机数量仅为印方一半),且未证实有战机被击落。”
科瓦连科总结:“这是现代史上最经典的空战之一,巴基斯坦无疑是赢家。印度虽在装备数量与技术上占优,却遭遇重大技术与声誉损失。此战再次证明:空战中,战术、协同与战斗经验的重要性不亚于技术。”
拉基丘克赞同这一观点:“印巴空战暴露关键问题:更好的‘硬件’与数量仅是胜利的一部分,战略战术、人员训练、士气与实战能力同样 —— 甚至更 —— 关键。这点乌克兰人再清楚不过:三年战争已让我们明白,即便不愿承认,也必须接受现实。” 他提醒勿草率断定东大技术绝对优势:“巴方表现更优,未必因东大武器更强,也可能是印度飞行员训练不足,对敌方探测系统与武器性能了解有限,缺乏理论转化实战的经验。”
但他强调东大武器已非 “廉价仿品”:“东大军工早已告别‘复制苏俄’时代,在多个领域已超越竞争对手。同时,东大聚焦本土装备与出口扩张,定价合理,形成‘双重优势’。”
国防快报公司业务发展经理瓦列里・里亚比赫提供空战细节:“这场二战以来最密集的空战,双方共投入约 130 架战机,战线长达 750 公里,规模惊人。巴方宣称击落多架印机,包括 2 架俄制米格 - 29 与苏 - 30MKI,至少 1 架‘阵风’被证实击落,巴方甚至公布了 3 架‘阵风’被击落的证据。” 他指出东大装备的决定性作用:“观察员认为,巴方胜利归功于 JF-17、J-10C 战机,尤其是 J-10C 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与 PL-15 导弹,后者被指直接击落‘阵风’。东大防空系统的配合使用也至关重要,而印方对 PL-15 导弹数据的匮乏,使其难以有效反制。”
尽管 “阵风” 被视为技术更先进的 4++ 代多用途战机,克什米尔空战却揭示:合理运用本土技术可实现以劣胜优。配备先进雷达与导弹的 J-10C,被证实足以与 “阵风” 抗衡。
对乌克兰的启示
印巴冲突为乌克兰提供了重要借鉴。科瓦连科将其与俄乌战争对比:“克什米尔空战印证了乌克兰战场的趋势:2022 年起,即便最先进的坦克也因反坦克导弹的大规模使用而失去决定性作用;如今,廉价、高机动性的 FPV 无人机正彻底改变战场格局。” 他补充:“海战亦然:乌克兰无完整海军,却通过无人舰艇控制黑海 —— 这一切表明,未来属于无人化、远程操控系统,它们正成为现代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PL-15 导弹
他以巴方为例强调 “性价比” 的重要性:“巴基斯坦用相对廉价的战机构建高效战术模型,战胜装备昂贵‘阵风’的印度,再次证明:战争中,高成本未必等于高效能。”
科瓦连科进一步质疑载人战机的未来:“若价值数亿美元的现代战机可被成本低数十倍的无人系统压制,此类投资的合理性将日益存疑。未来战争或将是无人机的天下,而非昂贵的载人平台。”
拉基丘克则指出西方军工的误区:“三十年来,财大气粗的西方军工企业专注研发高精尖武器,但俄乌与印巴冲突表明,在持久战中,操作便捷性、可维护性、互换性与耐用性,有时比‘高参数’更重要。东大(及其他国家)正走这条路,使其武器对全球南方国家更具吸引力。”
值得警惕的是,科瓦连科对中俄军工合作表达担忧:“希望东大不向俄罗斯提供直接军事援助,否则将给乌克兰带来更严峻挑战。乌方须谨慎处理对华关系,避免东大转向大规模对俄军售 —— 这将彻底改变战场平衡,造成极度危险的局面。”
印巴 “三日战争” 未彻底解答 “谁的空军更强”,却清晰表明:现代空战中,技术仅是成功的一部分,战术合理性、飞行员训练、情报与电子战整合,及多军种协同至关重要。东大武器通过实战考验,成为全球军火市场的有力竞争者。而克什米尔的天空更揭示了一个核心法则:如 “大卫战胜歌利亚”,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 “武器优劣”,更在于 “能否精准运用武器、直击对手弱点”。这或许是新德里、伊斯兰堡与基辅都需铭记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