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的晚上,23岁的林然在家族微信群发完红包后,默默退出了群聊。手机屏幕的光照在她脸上,映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

这是她第三年拒绝参加家庭聚会,也是第三年没有收到某个远房表舅的“问候”:“月薪涨了吗?对象找了吗?”

她转头对朋友说:“终于不用再当‘人形答题机’了。”



林然的故事不是偶然,在社交媒体上,“断亲”成了00后口中的高频词。

他们删掉亲戚的联系方式,过年只和父母吃顿简餐,甚至有人直接拉黑家族群。

老一辈人痛心疾首:“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冷漠?”

可年轻人却觉得,自己不过是撕开了一层“虚伪亲情”的面纱。

01

小时候,亲戚是压岁钱和糖果的代名词;长大后,亲戚成了“灵魂拷问”的源头。

“在哪工作?工资多少?结婚了吗?”这些看似关心的提问,背后往往藏着攀比和评判。

山西姑娘赵瑾曾因拒绝帮亲戚“走后门”找工作,被家族群集体围攻:“书读多了,翅膀硬了!”她一气之下退了群,从此与亲戚断了联系。

而一位00后表弟只因不愿借出手机给远房表姐的孩子上网课,就被贴上“自私”的标签,成了亲戚茶余饭后的谈资。



更不可思议的是,亲情的“温度”常与利益挂钩。

有人借钱时笑脸相迎,还钱时装聋作哑;有人一边催婚催生,一边暗讽“嫁不出去”。

还有人在家族聚会上拿孩子的成绩、收入甚至外貌攀比,把团圆饭变成“修罗场”。

一位网友感慨:“他们关心的不是‘我过得好不好’,而是‘我过得有没有比他们家孩子好’。”

02

山东女孩高欣的童年记忆里,亲戚是“重男轻女”的代名词。

年夜饭桌上,她和母亲只能挤在厨房吃饭,弟弟们却能在客厅收红包、吃零食。

考上大学后,她逃到1600公里外的南方城市,再也没回过老家。

父亲劝她:“都是一家人,忍忍就过去了。”她却反问:“凭什么要我忍?”

高欣的愤怒,是年轻一代对传统家族伦理的集体反抗。

老一辈信奉“打断骨头连着筋”,认为血缘关系至高无上。

00后更看重“边界感”,亲戚不该是我人生的评委席。



南京大学的研究显示,90后、00后与亲戚的联系频率远低于父辈,超六成18岁以下青少年“基本不联系亲戚”。

这种冲突的本质,其实是农业社会“人情共同体”与工业社会“个体化生存”的碰撞。

过去,家族是抵御风险的最后屏障。

如今,外卖能解决吃饭,租房APP能搞定住宿,年轻人不再需要靠“七大姑八大姨”才能活下去。

一位北漂青年说:“与其应付亲戚的‘为你好’,不如加班赚点加班费。”

03

拉黑亲戚后,年轻人在做什么?

有人在城市里组建“新家人”,合租的室友会半夜陪他去医院挂急诊,同事在他失业时主动介绍工作,甚至游戏群里素未谋面的网友,也会在他生日时寄来礼物。

“这些人才是我的‘亲人’。”一位断亲者说。

这种转变背后,是年轻人对“真诚关系”的极致追求。

他们不再迷信血缘的天然纽带,而是用共同兴趣、三观和生活方式筛选社交圈。

豆瓣“断亲互助小组”里,两万人分享着如何礼貌拒绝亲戚的“越界”要求,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甚至如何重新定义“亲情”。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杜素娟指出:“年轻人抗拒的不是亲情本身,而是亲情中捆绑的陈旧规则。”

当老一辈还在用“家族面子”“长幼尊卑”维系关系时,00后早已用“尊重”和“平等”画出了新的情感坐标系。

04

断亲潮真的是亲情的终结吗?答案或许恰恰相反。

南京大学胡小武教授研究发现,许多年轻时“断亲”的人,在成家生子后会重新理解亲情。

一位曾经拉黑所有亲戚的90后妈妈坦言:“有了孩子才知道,有些矛盾不过是因为不懂换位思考。”

她开始主动给姑姑发孩子的照片,而姑姑也不再追问她的工资。



这揭示了一个真相:亲情不会消失,但需要进化。

当年轻人拒绝虚伪的寒暄、功利的攀比,他们实际上在呼唤一种更纯粹的联结。

可以是表兄妹相约旅行,可以是家族群里分享搞笑视频,也可以是困难时的一句“需要钱吗?我转你”。

一位网友的比喻很精妙:“以前的亲情像一件不合身的旧毛衣,磨得人浑身难受;现在的年轻人不过是拆了毛线,重新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00后的“断亲”,看似冷漠,实则是一场沉默的革命。

他们用拒绝的姿态,戳破了传统亲情中虚伪的泡沫,也撕开了代际沟通的伤口。

但这伤口终将结痂,生长出新的可能,当老一辈学会尊重边界,当年轻人愿意给予耐心,亲情便能褪去沉重的壳,回归最本真的模样,不是血缘的捆绑,而是心的靠近。

毕竟,真正的亲人,从不需要靠“盘问”来维系温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