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沙特会见了叙利亚过渡政府总统朱拉尼,这个在一开始被美国认为是“恐怖分子”并坚决打击的人。
特朗普和朱拉尼进行了友好的会谈,他提出了对叙利亚的5点要求。
对此朱尼拉也对美国示好,提出多项促进美叙关系更进一步的政策。
若朱尼拉真的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掌控叙利亚局势,那么叙利亚将彻底倒向西方,巴勒斯坦或成最大受害者。
恐怖分子变身
朱尼拉现名为沙拉。
作为曾经“沙姆解放组织”的领导者,他曾以“朱拉尼”之名出现在美国恐怖分子黑名单上,一度成为被全球通缉的圣战分子。
而如今,这位曾被悬赏千万美元的“前恐怖分子”,摇身一变成了西装革履的总统候选人,在沙特和土耳其的全力推动下,取代了长期执政的阿萨德,并逐步走上了与西方接轨的道路。
这一身份的转变,本身就代表着叙利亚政治重心的深刻转移。
特朗普此次会晤的安排早有铺垫。
在出发前一天,他公开宣布将取消对叙利亚长期实施的全面经济制裁,这一举措被各界视作是“打破坚冰”的关键一步。
叙利亚自2011年内战爆发以来,经济体系已濒临崩溃,美国《凯撒法案》以及一系列行政命令,几乎让叙利亚在国际市场寸步难行。
沙拉上台后迫切希望与外界恢复联系、吸引资本、重建国家,而解除制裁正是其实现这一目标的敲门砖。
特朗普当然也不是无条件给予的慈善家。
在会谈中,他向沙拉提出了五项具体要求:与以色列建交、签署《亚伯拉罕协议》;驱逐境内的外国恐怖分子;清除巴勒斯坦相关武装;协助美国打击“伊斯兰国”残余势力;并负责管理叙东北部ISIS拘留中心。
这些要求的背后,不仅包含着对恐怖主义的打击意图,更隐藏着一套深谋远虑的地缘政治棋局。
通过拉拢沙拉,美国意图削弱伊朗在叙利亚的影响力,割裂“抵抗之弧”的地理通道,从而缓解以色列所面临的战略威胁。
沙拉并未在现场明确回应是否接受这五项条件,但从他随后对媒体释放的信号来看,叙方似乎并不排斥与西方世界建立起全新的合作框架。
他向特朗普表达了对“东西方贸易桥梁”角色的憧憬,甚至提出希望美方企业参与叙境内矿产、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
据英媒披露,叙利亚方面还提出了以乌克兰为模板,与美国达成类似的矿产战略合作协议。显而易见,沙拉更看重的是经济利益,而非意识形态立场。
在这样一种“现实主义”氛围下,美国的外交风格也正在发生变化。
特朗普称沙拉是“强硬而有潜力的年轻领导人”,并公开表示,美国愿意与任何能带来稳定与秩序的政权合作,而不再拘泥于所谓历史标签。
这种言论固然体现出一种实用主义的逻辑,但也引发了舆论界的强烈反弹。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沙拉的组织背景至今仍未从美国恐怖组织名单中移除,此时与其会晤并给予政策承认,形同美国对过去反恐立场的自我否定。
未来中东局势
事实上,这种做法也并非首次出现。
从当年与塔利班的谈判,到近日迅速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再到如今与沙拉的接触,特朗普政府展现出的始终是“谁胜利,谁合法”的冷酷逻辑。
在这种思维指导下,美国越来越像一个讲求交易的地缘商人,少了大国应有的道义约束与战略定力。
当然,这一转变对整个中东而言,是一次冲击性的再分配。伊朗所依赖的战略轴线正在动摇,真主党在黎巴嫩的物资通道面临掐断风险。
如果叙利亚最终签署《亚伯拉罕协议》,那无异于宣布其放弃巴勒斯坦立场。
届时,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将更为稳固,而巴勒斯坦人则可能被永久边缘化。这一切的后果,可能是新一轮地区冲突的蓄势待发。
沙特和土耳其虽然出于战略利益促成了叙美和解,但它们能否承受由此带来的教派、族群与政治对抗的反噬,尚未可知。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对这场突变的态度保持了低调但鲜明的立场。
早在4月,沙拉政府的外长希巴尼就曾与中方代表在联合国会晤,表达了希望深化中叙关系的意愿。
中方则明确表示,支持叙利亚尽快恢复和平,主张通过包容性对话实现国家重建。
不同于美国的高压和条件式合作,中国的立场始终强调国家主权与人民利益,并保留在叙利亚重建中的战略参与空间。
这种稳定而克制的立场,或将在后期为中国争取更广泛的中东话语权。
总体来看,这场美叙会晤固然具有历史意义,但其内核远非“破冰”二字所能概括。
它是一次建立在利益权衡基础上的政治交易,是叙利亚在生死边缘的战略重组,也是特朗普试图书写外交遗产的又一次冒险。
从制裁的突然取消,到条件的层层加码,从前恐怖分子的身份漂白,到地区格局的剧烈松动,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大国博弈的深意。
这是否意味着叙利亚已经彻底倒向西方?表面看似如此,但中东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任何联盟是恒定不变的。
当然若叙利亚真的倒向西方,巴勒斯坦就将成为最大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