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75载雪域长歌,75度山河焕彩。在喜迎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5周年之际,巍巍贡嘎见证高原巨变,滔滔大渡奔涌奋进豪情。值此历史时刻,甘孜州传媒中心特别策划“辉煌75载·奋进新甘孜”专栏,与全州110万各族儿女共溯团结史诗,同绘时代新卷。
本栏目将聚焦历史回眸、发展成就、人物风采、未来展望,共同开启这场穿越75年的时空对话,见证甘孜大地以更坚定的步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改革为动力更好推进甘孜现代化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孜新篇章。
今天,推出《白玉县藏族金工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客》。
5月18日,悠远的藏族长调在白玉县建设镇麻通村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体融合示范园响起,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与临安区文联的艺术家们同台献艺,拉开了“百城百艺·千年金工”白玉县藏族金工博物馆开馆仪式暨“乐舞非遗·文艺赋美”白玉——临安文化交流活动的序幕。
谢富贵 摄
正值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当日,以“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白玉县藏族金工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客。该博物馆内部展陈投资2132.97万元,博物馆建筑主体建设投资3500万元。
精美绝伦的藏刀、做工考究的马具、色彩鲜艳的门萨唐卡、神秘的萨玛遗址……该博物馆共有三层布展,包括“神秘白玉——千锤百炼的民族精神”“金工溢彩——千万次的锤炼,换来一次点玉成金”等陈列展示区和临时展区、综合办公区等,展示了金工技艺、地质变迁、白玉历史、农牧文明、丝路交通、古迹遗珍、长征精神等内容。
“藏刀制作分为刀叶、刀柄两部分。锻造刀叶时,先要冶铁,然后将铁锻打并加钢成形、淬火。制作刀鞘,需经过卷形、焊接、描图与錾花、抛光与镀银等环节。其中,尤以描图与錾花技艺最为称绝。”在“锤炼成器”展区,非遗传承人罗真正在向前来观展的嘉宾介绍白玉藏刀的制作工艺。
“希望扩大我们白玉金属手工艺品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关注这项传统技艺。”罗真表示,今后,他们将面向市场,寻求更多的创新,开发更多手工艺产品。
“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白玉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临安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徐冠玉在藏刀陈列处驻足良久。
在博物馆内,“藏族金工专题陈列”吸引了众多观众。白玉中学学生小李不禁发出感慨:“漫步在白玉县藏族金工博物馆里,我和朋友们都感到很震撼!以前,我们从课本中获取历史知识。今天,我们可以亲眼看到反映历史的一件件文物,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我县地处康巴文化核心区,是藏族金属锻造技艺保存相对集中和完整的地区。”白玉县文广旅局局长呷绒志玛说,白玉县正努力推动藏族金工技艺、门萨唐卡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在白玉大地焕发出新时代光彩,不断擦亮“中国藏族金工艺术之乡”这一全国性的金字招牌。
据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是指以金、银、铜、铁等金属为原料,辅以木料、动物皮毛等原料,进行生产、加工,制作成各种器具的手工技艺,其生产和发展已有数百年历史。主要生产加工刀具、服饰配饰、建筑装饰和生活用具等七大品类,器型美观实用、制作工艺精湛、纹饰意味考究,充分反映了白玉人民的精神信仰和审美追求,也是汉藏文化交流历史的实物力证。
从非遗共富工坊到乡村文化站,从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到白玉藏族金工博物馆建设。近年来,白玉县深耕人文沃土,聚力守正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传承发展,文化创造力、宣传引导力、传播影响力显著提升。未来,白玉县将持续深化“文化+”战略,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文化服务,让文化成果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全媒体记者/ 2025融媒新闻行动第二组
编辑/ 杨雪
校对/ 毛莉泓
责编/ 刘睿娟
审核/ 白马
监制/ 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