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
2025年国际剑联
花剑大奖赛(上海站)举行
世界顶级选手云集松江
近百年前
这项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的运动
走进上海
本期体“谈”记忆
和小体一起看古老的击剑运动
如何在现代活力中绽放新姿
击剑运动在上世纪的发展
1936年,圣约翰大学有11名学生自发进行击剑活动,但此后未能普遍开展。1948年,上海体育专科学校迁至江湾体育场,教师邓德达开始向学生介绍击剑的基础知识。到了1955年,中学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列入了击剑内容,部分中学开展了此项活动,其中以时代中学为代表,他们购置了50支竹制剑进行教学,该校也曾向体育宫和市队输送了多名运动员。
1956年12月,上海派出队员参加了全国首次举办的击剑比赛。1957年初,在上海青年会和市体育宫先后举办了击剑训练班,同时,上海体育学院也开展了击剑教学。其中,青年宫共有200余人报名,经身体素质测验,最后录取五六十人,学员多数是青年学生,也有一些青年教师。
1957年9月,原市体委举行第一次全市击剑锦标赛,比赛项目设有男、女轻剑(花剑)、男子花式剑(佩剑),参赛的运动员几乎都是训练班的学员,经过比赛选出了男运动员6人、女运动员4人组成市击剑集训队,坚持每周三次训练。1958年10月,为了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以集训队10人为骨干,又吸收了9名新队员,于11月赴沈阳参加了全国25城市锦标赛。比赛中,陈静析、罗翠英获得2块铜牌及1项第五名。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击剑为表演项目,上海只参加了重剑比赛,陈静析获得冠军。当年11月8日,匈牙利奥林匹克击剑队22人访沪,与上海击剑队进行团体赛,上海的罗翠英、郑敬生、李秋诚分别战胜世界冠亚军列依多·费伦茨和卡乌斯。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击剑第八名奖牌
11月28日,上海市专业击剑队成立,运动员有7人。1960年底,沈守和来上海担任教练。沈守和曾留学苏联,是苏联击剑一级运动员,他将国际先进技术和国际击剑裁判法带入中国,对上海击剑运动水平的提高有了很大的推动。
历经波折后的再出发
此后,上海击剑队也经历过困难时期,到1964年8月才重新恢复市队,次年参加第二届全运会,取得1枚金牌、2枚银牌。不久后又遭变故,直到1973年陆续将教练、队员召回,以备战第七届亚运会。比赛结束后,队员回沪继续集训,至1978年12月,市专业队再次成立。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后,全市的击剑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有7个区建立了业余训练基地,有1所击剑重点中学。每年组织全市击剑比赛,将优秀选手输送到市级专业队训练。这种逐级培训、择优向上输送的体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值得一提的是虹口区击剑学校,1985年经原市体委批准,与上海市队男子花剑项目开展竞争,促进了上海男子花剑运动水平的提高,该校高级教练王秀雄培养的青年选手叶冲,1988年入选中国队,参加第二十四至二十七届奥运会。在第四十届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首次为中国夺得了男子花剑个人冠军。1996年,他又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杯男子花剑A级比赛中获得冠军。
叶冲
1979年,上海市击剑协会成立,改革开放后,上海每年均举办全国击剑A级赛。至2001年,全国击剑冠军赛在静安区梅龙镇广场举行,开创了在商场举行体育赛事的先河。
2023年5月21日晚,2023国际剑联花剑大奖赛(上海站)决赛在上海梅龙镇广场中庭上演
器材与技术的不断革新
上世纪50年代初,运动员们用的剑既重又粗,一打就弯,只能拉直了再打,这种剑大部分是以前外国人遗留下来的,比赛时用的器材也很落后。
1958年,上海电器工程师朱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动重剑裁判器。1965年又制成花重剑两用电动裁判器,并出口柬埔寨,成为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的比赛器材。1958年由上海德明厂生产了电动比赛剑。
1974年,上海轻工业局恢复了击剑器材生产,剑和拖线盘由上海体育器材一厂生产,面罩、金属服、手套由协兴皮革体育用品厂生产,裁判器由上海实用电子研究所生产,记时、报分、重复灯等电器设备由上海燎原灯具厂生产。此后,上海生产的击剑器材已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地。
上世纪80年代,市队有5个剑种,每剑种都配备了2-3套电动器材。佩剑项目从1988年起也开始用电动剑。上海击剑队在战术上以灵活多变、以紧逼进攻,结合防、抢为主要特点,一直以基本动作规范、技术全面细腻而著称全国。
部分图:视觉中国、肖鸣亮、
上海静安、体育文化与历史
来源:《上海体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