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们老张去年卖了郊区一套500平的独栋别墅,搬回市区买了门对门两套大平层,与父母一起住。
这年头有钱人犯的什么病?
在不少人的传统观念里,别墅那可是财富与身份的象征,宽敞空间、精致庭院,想想都让人向往。
可如今,越来越多经济优渥的家庭,放着好好的别墅不住,卖掉别墅,转头在市区买下两套门对门的普通住宅,只为和父母做邻居。
这到底唱的是哪出?是别墅不香了,还是另有隐情?
有人说,当代人渴望“一碗汤距离”,既能照料父母,又能保有独立空间;也有人猜测,或许是别墅高昂的维护成本、地理位置也不便利,让人望而却步吧。
真相究竟如何呢?
01
你以为住别墅是人生赢家,实则是花钱买罪受的冤种。
很多人憧憬别墅生活,脑海里总会浮现这样的画面:清晨,阳光温柔地铺满庭院,咖啡的醇香在空气中飘散;午后,孩子在草地上嬉笑奔跑,大人们慵懒地躺在躺椅上打盹;夜幕降临,约上三五好友,伴着月光来一场热闹的烧烤派对,惬意又自在。
可当真正搬进别墅,才惊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多大。
别墅大多选址郊区,看似远离喧嚣,实则暗藏诸多不便。
对于普通上班族家庭来说,每天都在上演“通勤噩梦”。
像我朋友,娃在市区上国际学校,为了送孩子上学,每天清晨六点半就得摸黑出门,单程40分钟的车程,遇上堵车,一来一回耗费整整两小时。
有次孩子发烧,她从公司杀回家足足花了105分钟,“到家的瞬间,我他么想掐死当初非要买别墅的自己”。
疲惫奔波在路上,比朝九晚五的打工人还要煎熬。
不仅如此,日常采购生活用品、头疼脑热就医,甚至想出门放松娱乐一下,都是折磨。
外卖送不到,寄快递没人收,点个奶茶都得加20块跑腿费,连朋友都嫌路远,不愿来玩。
久而久之,住在别墅里的人,就像被困在孤岛上,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
02
别瞧别墅动辄几百平,上下好几层听起来派头十足,可住进去才发现,这是个“体能训练场”。洗衣房在地下室,卧室在二楼,厨房又在一楼,一家人的日常起居,全靠楼梯串联,光是想想,都觉得累得慌。
前段时间去朋友家做客,就亲眼目睹了一场“惊险大戏”。当时,老两口正在厨房忙活午饭,楼上突然传来孙子的哭声。
心急如焚的老两口撂下手里的活就往楼上冲,结果老太太脚下一滑,顺着楼梯栽了下来。好在只是虚惊一场,骨头没伤到,但从那以后,老太太就对楼梯有了心理阴影,基本不敢再上楼,二楼也相当于“闲置”了。
这种混乱的空间布局,对身强体壮的年轻人来说,爬楼梯都得喘粗气,更何况是腿脚不便的老人,还有调皮好动的小孩?每天为了生活琐事,楼上楼下折腾个不停,再豪华的别墅,住久了也只剩满心疲惫。
03
住别墅要高昂成本,首当其冲的便是物业费。不同于普通小区住户密集分摊成本,别墅小区人少地广,物业费自然水涨船高,6 - 8块一平的价格稀松平常。
一套三四百平的别墅,一年物业费轻轻松松就小两万,相当于普通上班族小半年的工资。
日常支出更是个“大窟窿”。别墅空间大,中央空调、地暖、电动窗帘等高端配置看似气派,可后续的保养维护费用让人直皱眉头。
一位朋友诉苦,家里光是冬季取暖和夏天空调的电费,一年就得两三万;地下室常年潮湿,除湿机24小时开着,这些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更别提日常维护,草坪需要定期修剪,树叶落了要及时清扫,地下室渗水,还得请专业团队来修缮。
住在别墅里,不仅要操心柴米油盐,还得像管家一样,时刻关注各种设施设备的状况,时间、金钱、精力全搭进去了,实在让人吃不消。
04
现在有钱人喜欢与父母门对门住两套大平层。玩的是"一碗汤的距离":自己住1802,爹妈住1801。
这种居住模式看似普通,实则暗藏巧思,朋友以前一家人住在郊区别墅,某天母亲在家不慎摔倒,夫妻俩心急如焚,却因路途遥远,驱车半小时才赶到家。
如今换成门对门的大平层,哪怕隔着门板,一有动静也能瞬间冲到父母身边,这份及时照应带来的安心感,是别墅难以给予的。
从孩子教育的角度看,大平层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不少大平层位于市区,周边学校林立,孩子上学步行10分钟就能到校,中午还能回家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既节省时间,又能保证孩子的休息质量。
再说说居住体验,大平层的空间布局堪称“人性化天花板”。所有生活功能区都集中在同一层,老人无需费力爬楼梯,孩子也不用担心上下楼的安全隐患,一家人的起居生活轻松又便捷。
而且小区配套设施完善,物业提供统一管理和服务,家里水管漏水、电器故障,一个电话就能解决,再也不用像住别墅时那样,为了修个窗户、补个屋顶,满世界找维修师傅,省时又省心。
现在看,有钱人逃离别墅根本不是降级,是他们终于悟了。
年轻时,总觉得“体面”是生活的终极目标,一门心思向往别墅,可兜兜转转多年才顿悟,比起浮于表面的风光,能让身心放松的“舒服”,才是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