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我承认,在这个世道里,有人把别人的善良当成了日常配给,把同情心榨干当成理所当然,你要是说一句“不能再这样下去”,他们立马开始“升米恩,斗米仇”的戏码,好像你欠了他们几辈子的恩情。
可做人做事真就不能没下限,你没底线,就没人敢更没底线;你脸皮再厚一点,良知都能被你裹成被子盖。
然后你看,就是这种脸都不要的德行,把善良啃得只剩骨头的无耻,这种嘴脸如果盛行,就是对赖皮行为的默许与赞美。
做人做事,如果没有了下限,可不什么都合格么?
做人不能没底线,但在这个世界,底线是个奢侈品,讲理反倒成了错。
5月17日,河南手机报报道了一则新闻:
河南洛阳一摊主,出于善意,连续一年多给两位男子免费送饭,起初是因为看到他们翻垃圾桶,出于同情心主动施以援手。
没想到这一帮就帮出了一种理所当然。更过分的是,两人往往挑在摊主最忙的时段来取饭,多次沟通无效,摊主最终表示“不能再这样下去”。
你看吧,这就是这个世界的荒唐之处。你做得越多,不是被感激,而是被更进一步索取;你让得越多,不是被尊重,而是被当软柿子捏。
这俩人吃了一年,问题根本不是“吃”,而是吃得太理直气壮,把人家的善良当义务。
你如果真是落难,有羞耻心的人会挑摊主空的时候来,甚至想办法回报,比如帮人家打个下手、端盘子、收拾桌子,哪怕一声“谢谢”,说实话都能让人心软。
但他们不仅不感谢,还必须你在最忙的时候也得停下手头活来招呼他们。
这就不是“帮一把”,这是“白养俩爷”。
为什么摊主说“不能再这样下去”?
底线这种东西,是靠维护的。
摊主说这句话,不是翻脸,而是理智。
她知道再这样下去,不仅会被吃穷,还会把这俩人养成白眼狼。
一个人做善事是本能,但做了一年还不被尊重,那就不是善良,是纵容。
很多人搞不清楚“同情”跟“放纵”的区别。
前者是看见别人掉进水里拉他一把,后者是你天天背着他过河,时间久了他还问你:怎么今天走得慢?
如果摊主不说这句“不能再这样下去”,那她就真的是在“放纵”了。
我们自古有句话:“升米恩,斗米仇。”
这句话这就是人性最真实的写照。
你刚开始帮别人,别人觉得你是好人;你多帮几次,别人觉得你是应该;你哪次没帮到,别人马上觉得你变坏了。人情社会最怕的不是冷漠,而是用温情维系的单向索取。
你以为你在“帮助他们”,他们以为你是“欠他们的”。
这种转变,不是一天完成的,是慢慢长出来的。最初是一顿饭的感激,后来是一顿饭的期待,再后来是你不给,他们觉得你是坏人。
你想做个善良的人,但在别人眼里,你已经变成了“服务者”。
一个摊主做点好事,不代表他就是社会救济站。他又不是善堂,凭什么要无止境地养活别人?
而且我得说一句不好听的:
如果一个成年人,能天天蹲在饭摊边吃白饭吃一年,他一定不是“没能力”,而是“没尊严”,是无耻。
落魄的人,是不会让自己长期活成这个样子的。
而无耻的人,是活成了这样还怪别人不够大方。
我们当然要帮弱者,但前提是他愿意自强。
社会的帮助从来不是无限的,哪怕是救济,都有门槛和规则。你不能靠一张可怜兮兮的脸,就要求别人养你一辈子。
很多时候,有些恶意,就是“不懂得感恩”开始的。
一旦习惯了索取,他们就会开始埋怨别人给得不够快、不够多、不够体面。这个时候,原本善意的援手,就变成了“欠债”了。
他们从来不会出力,也不会出钱,但对别人的善良有无限要求。
你要是让了,就是“理所当然”;你要是不让,就是“见死不救”。
摊主不给饭,不是没人管这俩人,是不该由她一个普通人来兜底。
我就特别反感现在有些人这么一种逻辑:
你借过一次钱,以后不借就是你变了;你帮过一次忙,以后不帮就是你冷血。
可事实是——人有选择的权利。
善良应该是自愿的,而不是被道德逼出来的。
你可以选择继续帮,也可以选择收手。
拒绝,不代表你没有良知;而是代表你要保护自己。
这件事之所以让人无语,是因为它让“脸皮厚”成了优势,“善良”的人被消费善意。
俩人吃白饭没被赶,是摊主好心,不是他们有理。
这年头,不讲理的人活得更自在,不要脸的人吃得更香。你有礼貌、有分寸、有底线,反而被人拿捏、被人当冤大头。
你说说,为什么这么多普通人开始冷漠?不是他们变坏了,而是他们不敢再做好人了。
因为一旦你做了好人,就得一直做下去,一旦你停了,就会被骂得比坏人还狠。
这种环境,不是好人变少了,是“好人”这个身份变得危险了。
我知道这个社会有太多挣扎求生的人,甚至很多“赖”是被环境逼出来的。但我必须说,穷不是不要脸的理由。
你可以落魄,但不能失去自尊。
你可以接受帮助,但不能把别人当提款机。
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已经在夹缝中活着,摊主也是普通人,他能给出一顿饭已经很不容易。你再把她善意榨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新的伤害。
我们不能鼓励那种“能白占就白占”的行为,更不能默认“有难就该帮到底”的义务。
善良不是义务,感恩才是修养。
善良呢,有时候也需要长出牙齿。
否则你不是做好事,也是在帮别人长坏胆。